书展年年开,今年我才是第一回进去。因为我一直不喜欢人口密度太高的场所。虽然因为工作的原因,还是去了不少展会,车展、玩具展、动漫展……
这回去书展,也算是不得不去——因为有活动要参与。书展开幕的一个下午,先是参与彭颖出版的新书《上海故境》的分享会,我做她的对谈嘉宾。再是《TIME OUT》杂志社出版了《上海秘境》合集,我是作者之一,参与签售活动。《故境》和《秘境》两本书都是上海题材,名字只差一个字,活动又在同一天下午紧挨着。这一切之前都是没有商量过的。我也吓一跳。书展嘛,无巧不成书。
写《故境》的彭颖是几年前因为工作结识的朋友。当时她是深圳电视台的员工。我对她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当时的工作接触。结果,就在前不久,她突然拿出一本她写的书,题材还是我自己也很感兴趣的上海文化,我怎么能不吃惊呢。而合作这次对谈的活动,看到她忙里忙外,事前还生了一场病,一个人像一个团队那样在工作。让我直感叹:能成事的人都有外人看不到的付出与辛苦。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不是一天建成的。书也不是一夜写完的。
彭颖为我们的对谈活动做了很多的准备,预备多媒体呈现。可惜书展现场闹哄哄,播放PPT和背景音乐,试听效果不甚理想。是遗憾的事,但事已至此,只有把这当作一次有趣的体验。比如我们在台上说着梅兰芳、周璇们的故事,因为近,看得清大部分观众的脸。我会看他们:有的聚精会神在听,看来是真的感兴趣的。有的则面无表情地坐着,喝水擦汗,可能是走累了看到有凳子就坐下休息,随便听听。我们正说着说着,突然有一个人径直走上台来翻阅摆在我们面前桌上的陈列用书。一般人上台还要有点经验才不紧张,他却如入无人之境,翻了翻之后扬长而去。
做完两场活动,我在书展里也转了会儿。观察形形色色的展位与书,海报,以及人。有一种感觉是:书籍、文学,本不该是这样摆摊叫卖的。可是,转念想想,生活的柴米油盐一日三餐,谁又离得开菜场呢?从书展出来,我回家吃了一碗上海菜肉馄饨。吃得很满足。《故境》、《秘境》、小馄饨——都是很色宜的,都是很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