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会527名衡阳市人大代表中有518名收受钱物1亿余元。
■ 衡阳市人大68名大会工作人员收受钱款共计1001万元。
■ 时任衡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在内的衡阳一大批党员干部严重失职、渎职、违纪,人数近500人。
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3日,湖南省衡阳市召开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差额选举湖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的过程中,发生了以贿赂手段破坏选举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一届市人大代表几乎全军覆没。这起案件以犯罪情况之恶劣、涉案人员之多、涉案金额之大,令人震惊。
庄严肃穆的选举殿堂被亵渎,“人民代表”的神圣称号被玷污。2013年4月初,被一些力量试图捂住的衡阳破坏选举案的盖子,终于在中央直接干预和湖南省委大力推进下,被彻底掀开,笼罩在衡阳上空的一张黑幕终于被阳光驱除。
政风之弊
衡阳自古为湘南重镇,近些年却一度政风靡乱,官风败坏。
据调查,近些年来,衡阳官员中打牌赌博、买官卖官、跑官要官、参股企业、建私房等情况十分突出。有的区县政府与开发商合作建设小产权房,牟取不正当利益;有的地方修路等基建工程连基本的招拍挂程序都没有;有的地方低保金常常被基层干部的亲属、关系户瓜分;一些党员干部违规参股企业,与某些老板过从甚密……
政治生态的恶化,成为衡阳经济发展的严重破坏性因素。一些原本有意愿到衡阳投资的外地客商,惧于当地名声在外的官场腐败和不良政务环境,而把企业改到了长沙、湘潭等地。
选举之伤
当衡阳破坏选举案发生时,当时的衡阳党委、纪委都在干什么呢?
时间回到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1月3日,在这混乱却关键的7天里,面对逐渐升级的贿选,当时的衡阳市委书记、市人大换届领导小组组长童名谦以及衡阳市委采取的办法是:不听、不管、不查。
在选举开始阶段,贿选开始冒头,有干部建议童名谦立即采取措施,实行三个一:罢免一个代表、抓一个人、开一个会,整肃选举秩序。对此,童名谦和市委没有回应。
在选举期间,贿选全线升级,有些作为省人大代表候选人的官员承受不了巨额贿选金额压力,向市委组织部反映贿选问题,有的甚至提出退选。但市委还是没有行动。
对于当时的情况,时任衡阳市纪委书记的肖斌及纪委主要领导听之任之。“当时的纪委本身就腰杆不硬、队伍不纯,它怎么可能去查去管?上一任纪委书记任内,就有8名领导干部子女不用考试直接‘调’进纪委。与当地官员的关系盘根错节,纪委只能选择装聋作哑。”一名当地干部一针见血地指出。
民主之痛
记者在衡阳采访时,不少干部谈道,衡阳发生性质如此严重的破坏选举案,有种种因素促成,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严重的民主意识淡薄以及缺乏基本的法律敬畏感。
2003年,衡阳贿选人大代表就开始露头,2007年至2008年开始蔓延,到2012至2013年演变成大面积、多层级的行为。一些代表当上县代表时花了钱,因此给市代表候选人投票时也要收钱。层层加码,逐步形成了一条“投资回报”的利益链。
此外,衡阳破坏选举案一个重要环节是在确定代表结构时“狸猫换太子”,很多老板摇身一变成了“工人”“农民”等。列入省人大代表候选人的93人中,竟有44人为各色老板。这些老板大多以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农民身份成为候选人。
在衡阳当地一些老板的眼中,花钱当人大代表俨然是一种高回报“投资”。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傅学俭一语道破天机:当上代表的这些老板在融资贷款、申报项目、纳税上都容易享受到优待,工商、公安部门要查办这些人也有所忌惮。
警世之钟
75岁的衡阳市民郑石右告诉记者:“这么大的案子中央敢管敢查,说明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
不少在案件中受到处分的衡阳干部表示,虽然自己受到了处理,但对中央下决心查处这件事却同样感到欣慰,“希望通过查处这个案件能换来衡阳的风清气正。”
衡阳新任市委班子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必须匡正党风政风。2013年下半年以来,衡阳清理了1349名“吃空饷”的干部,连发4文对干部入股、参股企业,打牌赌博,跑官要官等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此外还对民政资金违规使用、民警执法不作为、路政部门乱罚款等群众意见集中的问题进行整改。
新华社记者 邬焕庆 丁文杰 陈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