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书展已经进入倒计时。虽然书展期间天气阴晴不定,仍然无损书迷的热情,进一步显示上海书展已成为上海市民每年8月不容错过的文化盛事。
上海书展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对全民阅读活动的引领和推动,对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和提升。它的人气和影响力一年比一年扩大,这是读书人的幸事,也是写书人的幸事,一些出版社在上海书展期间的售书量,相当于平时一年的实体店总和。
一年一度的书展如此火爆,反衬出众多实体书店平时的冷清。热闹一周,与更长久地保持书展热度之间能否找到衔接点?
思考一 上海书展何时能有更舒适的环境?
对广大书迷而言,逛书展成了一桩体力活。在人流滚滚中难寻立锥之地,看书翻书的氛围也谈不上舒适。上海市民参与上海书展的高涨热情,与他们对上海书展舒适环境的预期程度,还是存在差距。这或许将成为主办方把展会办得更加让读者贴心、暖心、舒心的方向。
上海书展,为什么会显得如此拥挤?资料显示,本届书展参展出版单位500余家,参展图书品种超过15万种,书展期间举办的各类阅读文化活动超过600场,近千位中外作家、学者和各界名人汇聚到上海书展。而与出版社及读者高涨的热情相比,上海展览中心主会场的空间一年比一年吃紧。上海展览中心官网显示,现有展览面积2.2万平方米,有大小40多个分别容纳数十人至上千人的多功能会议室和会议厅。以客流量最多的中心活动区为例,每排座位能安放20个,最多只能安放10排,其余小型活动区平均容纳50名观众同时落座,像活动接连不断的世纪出版馆活动A区,如果安放的座位超过5排,就会严重影响到读者往来。上海书展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对外公布人流量,不过按照往届人流的极限容量预估,每天25000人次几乎是它的峰值。而香港书展的展场面积是上海书展的4倍有余。
上海书展能够吸引来规模众多的书迷,是因为新书好书的不断加码,还因为活动内容的升级,不过,一道更现实的问题放在眼前,体量不断增大的上海书展如何在一个相对局促的空间内,尽可能地为书迷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呢?
从主办方了解到,上海书展已经设置总咨询服务台、读者休息区,提供导购、快递、寄书、纪念印戳、雨披、轮椅、餐饮、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投诉接待、失物招领、WiFi覆盖等便民服务措施和项目。不过参观人数激增后,很多读者就难以享受这些优质服务,比如免费WiFi拥挤得很,几乎无法靠场内信号上网。
昨天下午,一位排队入场的观众,从排队到购票到入场,需要耗费了近半小时时间,他也提出,能否在保证安检安全的前提下,再加快点入场速度,尽可能地不要让观众日晒雨淋。
思考二 如何把书展影响力从中心城区更多辐射到全市?
为了在有限的场馆里获得最好的展览效果,上海书展主办方可谓“费尽心机”。从前年开始,在东西广场搭建起帐篷,作为少儿专题馆和环球音响馆的活动区域,又启用了友谊会堂,举行大规模的签售和讲座活动。
为了拥有更宽适的展览场地,上海书展曾在2007年和2008年迁移到西区的上海世贸商城展览馆举行,也有人曾经建议,可以将上海书展的主会场迁移到浦东的新国际博览中心。但从2007年和2008年的读者反馈看,更多读者还是倾向于在市中心,上海展览中心建筑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标志,它的地标效应深入人心。
经过多年的持续打造,上海书展已形成一批在行业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活动品牌和项目单元,这些活动品牌已经分流到了其他的场馆,尽可能做到动静分离,让更多愿意听到讲座的观众,获得更理想的听讲效果。
上海书展期间,上海国际文学周系列活动主要安放在思南公馆,“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坛则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本届书展的创新项目,如“上海科协大讲坛”暑期院士系列科普讲座、“望道讲读会”系列学术讲座、经济学家夏季论坛等则假市科协科学会堂的场地,进一步提升这一“文化黄金周”的价值内涵和社会影响。
本届书展还以全民阅读为着力点,大力提升由书展组委会联手17个区县共同打造的“书香上海悦读季”系列活动的品牌影响力。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积极引导、协调各区县强化阅读活动主题特色,在全市17个区县图书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阅读活动。据初步统计,书展期间各区县相关阅读文化活动近100场。
书展协办方静安区将继续举办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静安读书周”系列活动。同时,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还依托全市大中型书店、虹桥机场10余家上行书店、宝钢集团17个厂区上海书城流动书店,设立各具特色的上海书展分会场,在书展期间举办阅读文化主题活动和图书展销便民服务活动。这些分会场将进一步扩大上海书展的市民参与度和活动覆盖面,使上海书展更接地气、更贴近市民百姓,在全市营造书香满城的浓郁的阅读文化氛围。
从上海书展的运作情况看,主会场不会轻易搬迁,只能在因地制宜的情况下,开辟出更多分会场。
思考三 实体书店能否成为永不落幕的上海书展?
每天两三万人的客流,出版社和书店经营者面对书展众多爱书人,喜上眉梢。要是这么多书迷在平时也能走进书店,该有多好。让书香上海不仅是一周,而是一年。
书展期间,以“大数据时代城市精神地标的价值”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超级书店论坛”召开。众多参加论坛的书店掌门人展望新时代实体书店的发展方向,也表达了希望将书展上的规模庞大的爱书群体,在平时也能吸引到书店,养成处处阅读、日日阅读的良好城市阅读风尚。
一位业内人士举例说,原来书店里的卫生间安排不明显,读者很难找,这就留不住人,现在增加了明确导引;还改造灯光,打造书店里的人文气息,这就是为了让读者留得久。“例如融合线上线下各种支付方式,现在给读者准备购物车、购物篮已经不是便民措施了,而要通过提供手机扫描支付信息,在顾客离开书店时就能直接提货,甚至我们可以送货到指定地方。”现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中盛行各种分享,是年轻人乐此不疲的体验,书店同样要给他们创造这样的环境。书店不只是卖书,书店是城市的客厅,要成为永不落幕的书展。实体书店要尽力打造成融阅读、休闲、创意为一体的文化生活地,成为永不落幕的书展。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书展期间最吸引读者的是活动与打折,而平日书店也有一些活动与打折,若得以强化就更加能吸引读者。
上海书城副总经理江利告诉记者,上海书城平均每周六周日会举办3-4场的新书首发仪式,名家大家在平时也会走进书店,与读者见面,并举办签售活动。在上海图书公司、上海大众书局和博库书城,每个周末也有同样的签售盛况;在元旦、中秋、春节等法定节日长假期间,上海的大型书城基本上都是以8折回馈读者;大众书局福州路店比北京三联书店更早地进行24小时运营;而在泰晤士小镇上开设的上海“最美书店”钟书阁,则利用了优势特色经营,成为了购书舒适环境的样板书店。
“上图讲座”这样的品牌讲座深受读者欢迎,还有读者提前预约。也有读者提出,市区范围越来越大,要赶往中心图书馆不一定方便,如果能够将好的讲座资源送到社区图书馆,邀请嘉宾到家门口讲课,一定受到欢迎。江利希望,大众媒体能够利用受众优势,每周预告并报道这些精彩的书店读书活动,让更多读者知晓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