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擂沙汤圆
钟洁玲
  ◆ 钟洁玲

  这些年,广州高级酒楼里走俏的擂沙汤圆,其实不是汤圆,而是糯糍,它比汤圆大,一只只如灌汤包那般大小,全身滚满了“沙”。这“沙”,70年前是大米和黄豆碎,如今升级换代,变成榄仁碎、花生碎和芝麻碎。

  据说擂沙汤圆最初来自上海乔家栅点心店,话说清末有位雷老太太,为了让水煮的汤圆便于携带且容易贮存,发明了汤圆滚干粉的做法,后人就仿着她的路数,把煮熟的汤圆离水放凉,再滚上一层豆粉就不会粘成一堆了。

  上个世纪40年代,广州已经有擂沙汤圆。不过这款干点心当时不叫汤圆,而叫米沙软糯糍或麻蓉豆糠糍。米沙,就是大米磨成沙状;豆糠,就是黄豆磨成沙状。在磨之前先用慢火炒大米和黄豆,等两者色转微黄,香气四溢即停火。当时磨米沙和豆糠的工具,不是石磨,而是一只沙盆,一条擂浆棍。沙盆是缸瓦土做的,里面有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坑槽,形成几数个小小的菱形,摸一下手都生疼呢。小时候我见过妈妈“擂沙”:她悠闲地坐在一只矮凳子上,用双腿内侧夹稳沙盆,沙盆里面是炒熟了的花生和芝麻,她双手握着擂浆棍,往一个方向磨啊磨,特别像玩游戏,很快,沙盆里的颗粒全部被辗压成粉尘一样的“沙”。

  擂沙汤圆的主料是澄面和糯米粉,先用滚水倒入澄面里面搓揉成一团,再加入糯米粉,掺上冷水和成粉团。馅料是炒熟的黑芝麻花生榄仁。熟面粉过筛,白糖粉、细白糖与熟面粉混合,在案台上拨出一个环形的“面窝”,再把辗碎的黑芝麻花生榄仁、麻酱、熟猪油放在面窝中间混合,兑上熟水拌和为馅料。

  捏出粉团包上馅料,放入水中煮沸,加入两次冷水再煮沸即可。此时,用一只大碟装着芝麻花生榄仁赤豆沙,捞起煮熟的汤圆扔进“沙”里翻滚,让它沾满“干沙”,再分别放入纸托里上桌。吃的时候,既有“外沙”又有“内沙”。

  广州的凯悦酒家还给它加了一层“外壳”——酥皮,酥皮上打了菱形的条纹花饰,烤成诱人的砖红色。咬一口,里面的芝麻花生浆就奔涌出来,这时千万要斯文,吹几口再悠着吃,否则烫着嘴唇。柔软喷香,真不是一个好字可以概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演出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域外传真/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清欢
到上海去的
女友们
无题(376)
凭吊午梦堂
擂沙汤圆
新民晚报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B06擂沙汤圆 2014-12-21 2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