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全国两会·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培育、引进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培育、引进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培育、引进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
     
2015年03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制度瓶颈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培育、引进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
潘高峰 马亚宁 江跃中 姚丽萍 钟 喆
  ■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 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 创新驱动主要靠人才,引进一批人才,盘活一个企业,激活一片产业。

  ■ 引进人才,手脚可以更放开些,不仅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归人才,更可以吸引一批真正有才能的外国人。

  提到苹果,世人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两个名字:牛顿和乔布斯。毫不夸张地说,最近十年,后者比前者更加耀目。这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某种程度上,苹果公司今天的一切,都来自这个堪称伟大的创新人才。

  其实,每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创新者和引领者。正如马云之于阿里巴巴,任正非之于华为,马化腾之于腾讯,柳传志之于联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中国制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距离智造强国还有距离,我们的自主创新依然不足,我们的制造业依然被欧美巨头扼住咽喉,我们所能获取的往往只是漫长产业链中微不足道的一段。说到底,还是在创新人才的较量上落在了下风。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产业突围?答案简单而又不简单,那就是必须从创新人才入手——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今年两会上,围绕培养、引进和留住高端创新人才,代表委员们纷纷提出思路和看法。

  人才引进政策细节都重要

  今年,上海市委确定的“一号调研课题”就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创新人才的引进无疑是重点与亮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今年上半年,上海要在体制机制、人才、重大领域等方面突破瓶颈、形成方案。特别是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应该怎么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曾表示:引进人才,手脚可以更放开些,不仅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归人才,更可以吸引一批真正有才能的外国人。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常兆华特别赞同,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以“中国创新特区”的名义在上海浦东实施灵活的人口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全球优秀创新创业人才自由进出、长期居住甚至举家移民。

  常兆华说,现在创新人才的流动都是全球化的,强大如美国也不可能只依靠本土的科学家,他们人才中相当比例是依靠移民政策吸引过去的外国人。出入境和人口政策就像一扇门,打开还是虚掩着甚至是关着,对于创新人才的吸引完全不同。“比如,我就碰到过很多国外的朋友告诉我,想要过来,结果发现没有签证,临时再办来不及,很多大的商业活动被拦住了,这虽然是细节,但很重要。”

  人才引进后,在具体落地时,细节同样决定成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透露,他的科研团队每年在引进科技人才时,总能听到人力资源部门的同事吐槽:进个人真不易,办手续让人跑断腿。设计什么样的人才政策,具体实施是否如最初设想,能否给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引进人才带来足够多的便利,需要有关部门实地跑跑看看。“比如,引进一名紧缺专业的大学生,需要盖几个章,跑几个机构,问几个窗口,排几次长队?主管人才引进的干部实地走一遭,基本就可以知晓现有的人才引进环节中,该做哪些加减法。”金东寒认为,只有做好人才引进的加减法,才能让各项人才政策落地时效果倍增,在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摸索出聚集人才的“乘法口诀”。

  “人才链”要将军也要士兵

  包括留学人员在内,上海现有两院院士165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40人次、中央“千人计划”专家626人,上海“千人计划”专家442人——由他们所率领的人才“雁阵”,是上海发展最为倚重的智力资源。

  但在常兆华委员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一个好汉三个帮,创新决不是单打独斗。要有领军型的人物,要有技术创造的人物,也要有创新转化的人才。必须是系统性的。”常兆华认为,目前我国整体创新人才链的关键环节相对残缺不全,上海虽然要好一些,但无论是领军人才,还是外向型、与国际上各个创新点有关联的国际化、全球化视野的人才,都十分缺乏。

  “上海要打造国际化的科创中心城市,其创新人才链绝不仅仅停留在国内,而是要延伸到全球。那些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国际创新潮流,同时又与国际上创新点有密切联系的创新人才,尤为重要,他们承担的是人才链向外舒展的桥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也有类似看法:“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素驱动变为创新驱动,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金字塔结构:1个科学家、9个工程师、100个高技能人才,既要有将军也要有士兵。”据胡卫介绍,世界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结构比例一般为:拔尖人才占5%,研发人才占30%,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占65%。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作支撑。无论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技术革新步伐,掌握现代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都是有力的支撑和宝贵的资源。

  引凤后政策更要温暖人心

  吸引高端领军人才,政策要持续。不仅要用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引凤筑巢”,凤飞来后,更要有好的政策稳定人才,帮助他们在上海扎下根来,不舍得再离开。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帮助吸引来的高端人才,在上海真正收获一条精彩人生路,事业和生活双丰收。李林透露,两年前他曾听一位海外专家提起,有美国人才研究机构做过跟踪调查:中国在美的高端科研人才,近五年来约有一半回国生根发芽,一半继续留在美国。5年后再比对,结果是回到中国的高端科研人才,事业和人生的发展轨迹比留在海外的都略高一筹,幸福感、归属感和满足感也更强。

  “这就要比‘千金散尽买人才’更具说服力,更能打动人才的心。”李林建议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时,着力于“风物长宜放眼量”,不仅仅要在“劝你来”时继续加大投入,人才引进来后,更要优化各方面的人才服务政策,无论从评价机制,还是生活配套方面,以人为本,温暖人心,让有潜质的高端人才来到上海,爱上上海,扎根上海。特别是在最初拿到一笔丰厚的“引进费”之后,事业慢慢起步长成“参天大树”,在此过程中也能时时感受到:自己的创新生命力,是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创新需要宽容乃至欣赏失败

  最近有个帖子在网上很火——《上海的互联网到底怎么了?》别误会,文章说的并非上海的网络速度,而是在互联网创业上,上海的沉默。

  帖子说,曾经,“上海为何出不了马云”的讨论火热一时,但8年过去了,上海不但没有出现马云,整个互联网产业发展依然不温不火。近年来,北京崛起了小米、美团、京东等企业,深圳产生了华大基因、大疆科技等企业,靠智能硬件再度雄起,广州也诞生了微信、唯品会等,而PC互联网时代还算领先的上海,却在这一轮移动互联网浪潮中逐步被边缘化。

  这些话也许失之偏颇,但依然令人警醒。有人认为,这与区域文化有关,上海人一向以精明著称,喜欢计算投资回报率,尤其看重前一到两年的投资回报。常兆华委员将之归结为缺少“狼性”。“创新创业和科研不一样,它是充满雄性激素的,科研需要耐性和定力,需要‘富养’、‘圈养’,创新创业则需要放养。”

  在常兆华看来,创新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与整个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那种连造句都有标准答案的社会氛围,永远难以诞生伟大的创新人才。全社会必须营造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创新者才会诞生和脱颖而出。“其实,说宽容失败,已经是保守了。创新要欣赏失败,不尝试新的东西,不挑战没把握的东西,永远不会失败,但更不会成功。失败了,至少说明你勇于尝试,敢于担当。”

  特派记者 潘高峰 马亚宁 江跃中 姚丽萍 钟 喆 (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3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体坛人物/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新闻面对面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3·15专题
   第B09版:3·15专题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2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破制度瓶颈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农村留守女童受伤害 性安全教育不可缺位
见缝插针“一对一”
新民晚报全国两会·焦点A03破制度瓶颈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2015-03-08 2 2015年03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