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家咖啡馆,邂逅三五只猫咪,度过一个慵懒的下午,成了不少文艺咖休息天的热门选择。据不完全统计,以猫咪为卖点的咖啡馆,上海已有不下20家。
十多年前,这种以猫为主题的咖啡馆就在台北诞生,后来传入日本大阪,受到民众喜爱。美国《福布斯》杂志不久前刊文称,日本将“猫咪卖咖啡”的文化推向了全世界。
我本是爱宠之人,但对于让多只猫咪肆意漫步在咖啡馆的角角落落这件事,还是持有保留态度的。不久前和友人进入一家养猫的咖啡馆,点了拿铁,一回头恰好看到白色的长毛猫“嗖”一下跳过主人正在拉花的咖啡,懒懒地蜷缩成一团,在杯架上睡了。主人并没有停下手里的活,也无意赶走这只猫。我倒抽一口冷气——天知道我的咖啡里会不会掉进猫毛!
没错,我首先想到的是卫生。餐饮企业将宠物拒之门外,理由大多是顾虑到卫生状况。猫随意进出,上下吧台,消毒就别提了,能否保持干净还成问题。猫咪的健康也要打问号,长了癣、害了虫,养在咖啡馆供人随意把玩,两者都有风险。
猫咪咖啡馆的争议,世界范围内从未停止。动物保护主义者看来,猫每天在咖啡馆“上班”,供陌生人摸抱、拍照,想必也承受了一种“工作压力”;它们每天被无知的客人喂各种损害健康的零食,也会形成“职业病”。如今,猫咪咖啡馆更是演变出多种形式,在上海就已出现了靠大型犬来卖萌的咖啡馆,问题就更复杂了。
其实,这种以动物为卖点的咖啡馆走红,体现了一定的市场价值和需求。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餐饮模式,尚处在监管盲区。在日本,猫咪咖啡馆的管理十分严格,禁止喂猫、感冒时禁止进店、要脱鞋洗手、不能打扰睡觉的猫、不能发出嘈杂的声音,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在美国,类似的咖啡馆和流浪动物救援机构合作,旨在为流浪猫物色新主人。
看来,国内的猫咪咖啡馆经营,迫切需要监管和约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试着为这种咖啡馆寻找一点意义和出路,并赋予它们更多宽容、认同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