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谈网搭上“互联网+”的时代脉搏“日长夜大”,是浦东新区在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创业者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4月18日,浦东将迎来开发开放25周年。昨天下午,第三届浦东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揭晓,记者注意到,在获奖者中,近半为创业者,其他人也都是在行业中做出重大创新的“领跑者”。
创业盯上“闺蜜经济”
在创业者中,女性并不多见;功成名就后选择再度迈上创业路的,更是凤毛麟角。李瑜就是这样“另类”的人。身材高挑的她是正宗的“海归”,北京大学心理学毕业后,她踏上了留美的路,硕士毕业后的首份工作就是在几个哈佛毕业生开创的电讯公司上班,那也是互联网经济刚刚兴起的时候。
回国后,李瑜很快投入到国内互联网经济的热潮中,并加入盛大游戏有限公司,曾任CEO。但就在盛大游戏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她却急流勇退,选择从头创业,一头扎进当时还刚刚起步的移动互联网。“在我看来,创业是一种基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就会爆发。”
说到选择创业地点,李瑜回忆起落户浦东的“小插曲”,“在电视新闻里,我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独立创业的想法,当天下午就有张江孵化器的老总打电话给我,邀请我到张江创业。”第二天,李瑜就来到张江孵化器签了合同,拎包入住,当时的创业者只有她和助理两人。
但仅用4年,优谈网已经发展到拥有5000万女性用户的行业领头羊,迅速成为风投的新宠。“我瞄准的是‘闺蜜经济’,提供给女性身心全方位的关爱,或许这也是女性创业的独特视角。”目前该网站已经成为中国最活跃的母婴社交平台引领者,拥有了近10个亿的市值。
尽管因为扩容又要搬家,但李瑜表示,下一个“家”肯定还在浦东,归国创业十年一直在张江,为这里政府服务企业的高效,也为这里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让企业可以一门心思专心发展。”
“如果说资金让创业企业插上一只翅膀,那么人才就是另一只翅膀。”李瑜也坦言,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仍十分稀缺,也亟需政府部门“扶一把”,加大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力度。
化解科创中心“短板”
浦东作为上海打造科创中心的核心区域,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还有哪些“短板”要克服?在昨天的颁奖仪式结束后,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在上海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自贸区,因为这里人才聚集,并且有适应国际规则的软环境。但打造科创中心不是行政指令,应该让“政府的归政府的事,市场的归市场”,归根到底,市场的主体还是企业。政府应该在规则的设定上、产业的规划上、包括教育体系等建设上下功夫,其他的则应交给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同时,许多创业创新者反映,浦东的商务成本高、生活成本高,对创新创业来说是不利因素。如何化解这个“短板”?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表示,在改革激发创新上,浦东主要打两张“牌”:
一是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德勤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后的平均成功率是三分之一,在浦东是三分之二。“许多归国创业者反映,虽然浦东的办公室、公寓租金相对要贵,但还是选择这里创业,因为成功率高。”二是通过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千方百计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丰富的人才和资本要素做基础,再加上政府行之有效的服务措施,未来浦东有望逐步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奇思妙想”的首选之地。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