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写意
朱鹮是一种多情的鸟类,它们纯净、高贵,同时又敏感、脆弱。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朱鹮》分古代、现代、尾声,多元结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舞剧开篇,水墨般的写意场景营造出幸福、祥和的农耕田园生活画卷,远古村民竞逐于山野,与朱鹮同舞,清新、简约。“吉祥之鸟”列队行来,颔首抬足,款款舞姿灵动典雅,别有风韵。舞剧对朱鹮与人类的和睦相处进行了唯美描写,妩媚婀娜、神态优美的朱鹮之舞,婉约、美好的人鹮恋,压抑、悲戚的“朱鹮之死”,人类反思后的朱鹮复苏……一幅幅唯美恬静的画面,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令人心折。
《朱鹮》下篇的舞台黑白相间,影影绰绰中,神情严肃的人群跳起了现代舞。在工厂林立的地球上,朱鹮失去了踪迹,只能留在人们的梦里。孩子们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根据想象模仿朱鹮的美丽姿态,那位与鸟相爱的年轻人,也在无助的寻找和思念中渐渐须发花白。他望着橱窗中的鹮仙哀泣,直到7只朱鹮降临舞台,踏着音乐节奏向观众翩翩而来……
形象逼真
在朱鹮的形象上,舞蹈演员们用独特的身姿和手法,用充满中国古典韵味的“三道弯”,将朱鹮优雅的姿态以及婀娜纯美、洁净高贵的气质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类似朱鹮“涉”、“栖”、“翔”的舞蹈动作,曼妙舒展,极具东方审美色彩。舞台上的朱鹮每一摆首、悉腿、展翅都生动传神,带着一抹醉人的清新;悦耳清雅的音乐锦上添花,为整部舞剧浸透大自然气息;而空灵的舞台水雾氤氲,舞美虽简,却充满国画的写意舒展,加上灯光的婉约清灵,令人置若仙境。
朱鹮、鹮仙、群鹮、单、双、群舞,丹青水墨般悦动开来……王佳俊与朱洁静的双人舞(见上图 记者 郭新洋 摄),在若即若离中,展示着细腻流畅的娴熟技巧。一片似为信物的羽毛,被寄予了浪漫的约定,袅袅飘在空中,与朱鹮的柔婉群舞相映成趣。小朱鹮之死、鹮仙之死,让现场不少观众怆然涕下。
关注环保
严格来说,《朱鹮》并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探寻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舞剧避开了人物、剧情、戏剧冲突的老套路,用如今流行的“穿越”手法,转换新的思路,把剧情冲突放大到人和大自然之间,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探寻,用人与动物亲密共处的景象震撼心灵,发人深思。
《朱鹮》之秀还在于它跨越了物种的分界,既不像《天鹅湖》那样化鸟为人,也不像《孔雀》的人鸟合一,而是将人和鸟放置于平等的情境,这种处理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局限,让所有的生命得到同等尊重。编导在让观众欣赏美的同时,将一份人类对于环境和社会的关切,编著流淌于一气呵成的舞蹈观感中,通过艺术形象的确立和展开,让观众缓缓建立起共鸣,切肤地感受到了环境之虞。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