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文化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舞剧《朱鹮》观感
~~~——舞剧《朱鹮》观感
~~~——舞剧《朱鹮》观感
~~~——舞剧《朱鹮》观感
     
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突破“人本” 敬畏“生命”
——舞剧《朱鹮》观感
张艺
  昨晚,上海大剧院1800个座位几乎坐满,上海歌舞团携原创舞剧《朱鹮》演出了五一小长假期间的最后一场。场灯渐渐熄灭,悠远、空灵的乐声缓缓奏响,似从遥远的天边传来。静坐的人、隐约的鹮仙、飘落的羽毛,营造了一幅人鹮共处、和谐共存的美丽画面,散发出禅意的宁馨。

  水墨写意

  朱鹮是一种多情的鸟类,它们纯净、高贵,同时又敏感、脆弱。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朱鹮》分古代、现代、尾声,多元结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舞剧开篇,水墨般的写意场景营造出幸福、祥和的农耕田园生活画卷,远古村民竞逐于山野,与朱鹮同舞,清新、简约。“吉祥之鸟”列队行来,颔首抬足,款款舞姿灵动典雅,别有风韵。舞剧对朱鹮与人类的和睦相处进行了唯美描写,妩媚婀娜、神态优美的朱鹮之舞,婉约、美好的人鹮恋,压抑、悲戚的“朱鹮之死”,人类反思后的朱鹮复苏……一幅幅唯美恬静的画面,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令人心折。

  《朱鹮》下篇的舞台黑白相间,影影绰绰中,神情严肃的人群跳起了现代舞。在工厂林立的地球上,朱鹮失去了踪迹,只能留在人们的梦里。孩子们在博物馆的橱窗里,根据想象模仿朱鹮的美丽姿态,那位与鸟相爱的年轻人,也在无助的寻找和思念中渐渐须发花白。他望着橱窗中的鹮仙哀泣,直到7只朱鹮降临舞台,踏着音乐节奏向观众翩翩而来……

  形象逼真

  在朱鹮的形象上,舞蹈演员们用独特的身姿和手法,用充满中国古典韵味的“三道弯”,将朱鹮优雅的姿态以及婀娜纯美、洁净高贵的气质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类似朱鹮“涉”、“栖”、“翔”的舞蹈动作,曼妙舒展,极具东方审美色彩。舞台上的朱鹮每一摆首、悉腿、展翅都生动传神,带着一抹醉人的清新;悦耳清雅的音乐锦上添花,为整部舞剧浸透大自然气息;而空灵的舞台水雾氤氲,舞美虽简,却充满国画的写意舒展,加上灯光的婉约清灵,令人置若仙境。

  朱鹮、鹮仙、群鹮、单、双、群舞,丹青水墨般悦动开来……王佳俊与朱洁静的双人舞(见上图 记者 郭新洋 摄),在若即若离中,展示着细腻流畅的娴熟技巧。一片似为信物的羽毛,被寄予了浪漫的约定,袅袅飘在空中,与朱鹮的柔婉群舞相映成趣。小朱鹮之死、鹮仙之死,让现场不少观众怆然涕下。

  关注环保

  严格来说,《朱鹮》并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探寻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舞剧避开了人物、剧情、戏剧冲突的老套路,用如今流行的“穿越”手法,转换新的思路,把剧情冲突放大到人和大自然之间,表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探寻,用人与动物亲密共处的景象震撼心灵,发人深思。

  《朱鹮》之秀还在于它跨越了物种的分界,既不像《天鹅湖》那样化鸟为人,也不像《孔雀》的人鸟合一,而是将人和鸟放置于平等的情境,这种处理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局限,让所有的生命得到同等尊重。编导在让观众欣赏美的同时,将一份人类对于环境和社会的关切,编著流淌于一气呵成的舞蹈观感中,通过艺术形象的确立和展开,让观众缓缓建立起共鸣,切肤地感受到了环境之虞。 

  本报记者  张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刊
   第A10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11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12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读者之声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健康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新民资讯
突破“人本” 敬畏“生命”
相声“文哏”大师苏文茂去世
柏阿姨去北京“上班”
连接巴赫音乐中的虔敬与清澈
新民晚报文化新闻A19突破“人本” 敬畏“生命” 2015-05-04 2 2015年05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