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乃至制造业,只要是“德国制造”,就意味着一流品质;德国“制造”的声音亦如是。德国之声也从不利用华丽的外表来取悦人,也从不会为了给自己披上一件惹人注目的外衣而自行丧失其内在的品质。来自于德国莱比锡的两个音乐团体特别令人敬仰,一个是门德尔松曾经执棒多年的格万豪斯音乐厅乐团,另一个便是始建于1212年、“音乐之父”巴赫曾经训练并指挥过的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它们是德国之声真正的体现。
在巴赫生命的最后27年中,他为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通过这个唱诗班,巴赫实现了自己通过音乐来赞美人类之爱的宗教理想,唱诗班也藉着巴赫出神入化的音乐名篇而扬名世界。音乐会上半场所演唱的、包括被公认为巴赫最著名的一首经文歌《献上新的赞美之歌》(BWV225)在内的三部经文歌无疑就是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在自豪地向世人展示着他们与巴赫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三部作品都是巴赫为这个唱诗班而创作的。由于这些作品均为教堂而作,因此当它们在音乐厅演出的时候,其固有的宗教性自然会大打折扣。然而,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仍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教和音乐在他们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唱诗班则仅仅是在谦卑地演唱;这一直贯穿了由艺术歌曲和德国民歌所构成的音乐会的下半场——谦卑地且毫厘不爽地执行着作曲家在音乐中所做的指示,并绝无一丝一毫的夸张。
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并非是一个商业演出机构,其职责是在每天的宗教仪式中演唱,仅在极其有限的时间中在其供奉的教堂之外演唱。但这场音乐会的难得之处并非仅在于让我们有幸听到了他们的演出,也并非是让我们享受了清一色的来自德国的音乐作品,最重要的是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真正连接了巴赫音乐中的虔敬与清澈,而这才是后人最应珍视的伟大的巴赫传统。
(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