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办公大楼已经开工建设了,据说再有一段时间,出版社就将告别绍兴路,去往十多公里之外的新大楼办公了。这不免让我想起绍兴路这条我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办公旧址。
老一点的上海人都知道,绍兴路是一条小街,一条文化街。在这条不足五百米长的马路上,集中了好多家上海老牌的出版社、昆剧团、书店以及咖啡馆、花店、古董店。我在这条街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毛头小伙,第一次走进出版社的小洋楼,看见里面都是戴着深如酒瓶底的高度近视眼镜白发苍苍的老人,伏案读稿。桌子上的稿子堆积如山。因为,并非是正规的办公楼,而是解放前建造的私人住宅,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紧张感和正式的感觉。
出版社里最多的自然就是书。那个时候,出版社要出版一本书,需要经过很多编辑的共同劳动。除了编辑审稿改稿之外,校对、文书、档案管理、美术设计、排版等等要历经多道工序,每个节点上工作的人也都清楚自己的职责,默默地工作着。最活跃的应当是美术设计,那一组里全都是年轻人,喜欢在办公室里布置些花草音乐什么的。那个时候设计,还没有苹果机,全都是水彩画,因此办公室里也就难免五颜六色。说是设计,其实很多人都把自己当成是艺术家,所以也就很有个性,连他们的领导都是长发飘飘,尽量不说那些套话。
我那时候,也是跟着老编辑们学习。解放前把这个叫做学生意。老编辑当中也是有很多有个性的。有的擅长书法,给作者或读者回信都是研墨提笔,之乎者也。有的则是会多国外语,喜欢时不时地用点外文。也还有一些资料狂人,我们社的图书馆里,存书超过五十万卷,里面掌事的就是一位版本学者,精通中国现当代所有作家的版本,只要你遇到难处,找他必可解决。
这是说出版社里,出版社外,绍兴路上,出版社隔壁,还有一家大概算得上是上海最小的公园——绍兴公园,面积不足半个足球场,可是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假山浅池,花草树木,一应俱全。绍兴路上也有一些经常爱来的小贩,骑个自行车,一边慢悠悠地骑着,一边还四处叫唤着,什么换家具,收旧货什么的。后来又换成了居委会大妈提醒各家注意防火防盗之类的小喇叭。
绍兴路上有了停车场那已经是很后来的事情了。我也曾写过一篇《三少爷》的文章,讲的是,专门负责看管汽车收停车费的人当中有一位远近闻名的“三少爷”,据说解放前乃是大户人家的子弟,现在落魄了,年纪也大了,居然成了收费员,人永远都是那么瘦精精的,那么精神,老远看见有人停车了,便会一串小跑来到你跟前,千万不要想蒙混过关。
昆剧团之前是京剧团,后来京剧团大概人太多了,盛不下了,便换成了昆剧团,去年昆剧团把之前的小楼装修一新,俨然一个很雅的去处,只要他们一开锣,人们便会静静聆听这不要钱的戏,依依呀呀,好不雅静。
绍兴路在我眼里就是上海最美的小街,最能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风骨和雅韵。当初我走进这条街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大半辈子都交给了它,我的心里始终都怀着对它的感情。现在出版社都成了年轻人的天下,据说向年轻人征求要搬去新楼办公的意见,多数年轻人都说,还是在绍兴路好。
十日谈
一条路一个人
说不尽的顺昌路,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