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气场是看不见的,但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就像万有引力一样。中华造船厂沪南分厂退休职工的“每月一聚”,持续了12年,靠的就是气场。从最初9个人捏成的这只“雪球”,经年复一年的滚动,现在“闪亮登场”的是一只165人的“大雪球”。通讯录名册—版再版,已印制到第6版。气场好,吸引力大,从一桌到十多桌,每月人丁兴旺,笑声朗朗。如此这般的“老有所聚,老有所乐”,在上海几百万老人中实为鲜见。
“原始股”的一块基石
要说中华造船厂沪南分厂“老来聚,老来伴”的故事,先得说几个人,几个被称为“原始股”的核心人物,核心中的核心当数朱开元。恰如他名字里“开元”二字,冥冥中要开创一个老人世界的“新纪元”。曾经的沪南分厂党总支书记,退休前任管理者办公室主任,朱开元重情重义,退休时难以割舍几十年的同事之情师兄弟之谊。他“穿针引线”,会同麾下两个副主任翁祖华、凌长松,以及退管会负责人邹成贵、退休支部委员李永岁、沙镇林等人,以“人退休情不断”为宗旨,倡议大家不定期聚聚,加之施伟华、刘秀侠、居柏珍、林苗富等人—拍即合。他们9个人于2003年11月22日,在浦东以早茶形式揭开了退休职工“老来聚”的序幕。朱开元记得,当时的通讯录是他手写的。他说,人,不能离了一个“情”字,感情友情爱情,贯穿一生,少了一个“情”字,就少了生活的情趣少了老来的快乐。他说,以前每月去厂里领退休金还能见着老同事老朋友,现在社保改革,退休职工推向社会,人也碰勿着了,心里空落落。他说,老了,很想经常见见老同事老朋友,这就是搭一个“每月一聚”平台的初衷。那时,他们无定向地在上海各家饭馆兜转,从浦东“和记”、“跃民”、“沈家花园”到浦西“德兴馆”、“新开元”、“洁而精”等,相聚一道,谈天说地,其乐融融。从第一次相聚,大家就实行AA制,钱不多,每个人都掏得出,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这是“老来聚”能长期坚持下来的—块“基石”。
气场磁场凝聚力
气场是人创造的!气场像磁场吸引人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领头羊”的素养,靠的是凝聚力,靠的是“人缘”。
不必说大道理,不妨来看几个细节:现在,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退休师傅们相聚的日子,地点固定在南丹东路的“和记”。每到这一天,有人盼,有人牵挂。盼的是相聚,牵挂的是有谁没来?“核心人物”朱开元、邹成贵、臧焕良(三个人加起来近220多岁)他们3人总是早早地在门口迎候,握个手问个好,见了面心里就踏实多了。其实,这些年早已形成“请假”制度,谁有事谁不舒服预先打电话告知,免得让人牵挂。“秘书长”凌长松更是道地,每逢相聚的一周前,发短信通告所有人,生怕有人错过而遗憾。
86岁的姜师傅接连遭遇老伴去世儿子去世的打击,孤独一人,很想与老同事们来聚聚。朱开元想得周到,即嘱姜师傅徒弟夏静梅陪同接送。姜师傅来了后,见到这么多老同事,握手握不过来,话也说不完,笑脸更是收不起来……最令姜师傅难忘的是,老伴去世要开追悼会,可没几个亲属,这“会”怎么开啊?他即打电话向老同事“求助”。于是,朱开元、邹成贵、臧焕良等都去了。姜师傅深有感触地说:“老伴没有了,厂里的老同事就是最好的‘伴’了。”
且说戴初秋师傅因血压高、痛风,行动不便,可他念着想着老同事老朋友,一定要来,朱开元就委托林苗富接送。戴初秋有时不想麻烦老同事,就独个“打的”来,见见坐坐说说,交关开心。还有,陈志柏有次在医院里偶遇原党委书记张建阳,说起厂里老同事的“每月一聚”,张书记说,好,很想去!于是,陈志柏陪同张书记来了。在美国的陈建康师傅听说厂里老同事“每月一聚”,激动得竟然从美国飞过来,一定要见见大家,一见面,抑制不住泪水直淌。还有的工人师傅问朱开元:“你们都是干部,阿拉好来吗?”朱开元笑道:“退休了,大家一样拿养老金,没有上下级,欢迎大家来聚聚。”
点点滴滴,暖心暖肺,汇聚成一个气场,一个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气场!朱开元说,从退休那一刻起,你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职工,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不要再端着架子吓人,厂长、书记、主任、经理、高工、工人、厂医、清洁工……现在大家都一样,谁也不要瞧不起谁。“老来伴”,“伴”的是曾经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几十年的那份情。由此,这只“雪球”在和谐的气场里越滚越大。
厂“没了”人还在情还在
外人也许不知,中华造船厂和沪南分厂早已“没了”!母厂“没了”,对师傅们来说就像没有了“根”。悲凉吗?不!师傅们丝毫不觉“悲凉”。因为,人在情在,至于“根”,早已植入师傅们心中。沪南分厂在1991年就被“摘牌”,变为“中德合资爱德华造船有限公司”;中华造船厂于1999年与沪东造船厂重组,成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1926年创建的这家老厂,被“融”入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洪流。在这无法抗拒无力逆转的变数中,唯独不变的是人,是一张张相处了几十年的老面孔。一家分厂,细化之下有上百个工种,上千人曾同吃一个食堂,同战一个船台,同造一艘万吨船……现在,拂去岁月积淀的往事,滤出生命晚年最值得珍惜的那份情感。
从一桌到两桌,从两桌到三桌,当这只“雪球”加速滚动时,朱开元他们这些“核心组织者”十分珍惜老同事们相聚的这个“平台”。他们四出寻找“场所”,从地理位置、交通设施到品尝各种派别的菜肴,再比较价位高低……认真得就像家里人办喜事摆桌头。最终,他们将这个“平台”锁定在交通便利的徐家汇南丹东路上的“和记”。好一个“和”字,将大家“和”在一起,从2007年一直“和”到现在。朱开元说,催发这只“雪球”快速成长的是《新民晚报》。2005年报纸上一宣传,影响巨大。师傅们读了报纸后,相互联系,各方打听,纷纷要求参加“每月一聚”。于是,四面八方的人聚拢过来,远在周浦的曹树庭师傅坐公交车赶来,远在杜行的王文伯师傅由儿子开车送来,浦东的杨浦的闸北的虹口的都来了……现在,通讯录名册中165人年龄最大的是87岁的何国良师傅。经常来聚会的在120人左右。原本每逢盛夏,“休聚”二三个月,可这些年根本“停”不下来,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月一聚雷打不动。
其实,中华造船厂的“老来聚老来伴” 早已全面开花,除了沪南分厂的“每月一聚”,复兴岛总厂的规模更为壮观,最多时200多人汇聚在提篮桥饭店。此外,还有各工种各科室的小范围不定期相聚。是啊,退休了,人事关系归于一统,没有了上下级,没有了厂长书记,唯有同事情、师徒情、师兄弟情。师傅们说,退休了,时间不值铜钿,感情值铜钿,大家聚在一起,是铜钿买勿来的。几十年积聚起来的情感就像地表下的温泉,咕咕咕地冒个不停……
行文至此,该揭个谜了:我,也是中华造船厂沪南分厂(那时叫修船车间)的老职工,17岁进厂学徒、满师,在厂里13年,1981年考入《新民晚报》后离厂。厂里师傅们从来没有忘记我。我在报社退休后,即被师傅们招入“每月一聚”。我非局外人,而是融入“老来聚老来伴”这支队伍的“个中之人”。我义不容辞,既为老厂师傅们喝彩,也为上海的老人们提供一个“老有所乐”的样板!
本版摄影 杨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