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为什么要囤书
寇曼璇
  寇曼璇

  豆瓣上有一个叫做“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小组,小组简介里这样写着:“买书时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阅读时却总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这可能是很多爱书者的心声,网上一键下单,第二天书架上就多了几本新书,喜欢读电子书的,Kindle里存几十上百本也习以为常,然而却很害怕人家问起:“买了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吗?”爱书人自己也很苦恼:我们读书的速度似乎远落后于囤书的热情。

  这大概是长期以来消费文化在我们头脑中作用的结果。其实买书与买衣服、鞋子一样,是一个对物品的占有过程。因为我们始终处在一种“还不够”的焦虑中,总觉得自己还要再多读一本书,多看一部电影,购买行为则可以让我们很快缓解这种焦虑,获得一种即时的愉悦感以及“占有”所带来的安全感,这就是为何买一本书所获得的快感要比阅读一本书直接得多。

  有人把这种对资料的占有欲称为“松鼠症”:我们收集着一辈子也看不完的文字和影像,就像将要过冬的松鼠一样,拼命地收藏坚果,最终却只能消耗掉一小部分。这其实没有什么不好,网络搜索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记忆方式,人们更倾向于记住获取信息的渠道而非信息本身,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谷歌效应”。事实上,我们的记忆从最原始的生物储存,演变成石刻,再到文字,直至今天的硬盘和互联网,所能记忆和储存的信息越来越多。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书籍一直是人类最重要和最普遍的信息储存方式,囤书其实是增加自身获取信息渠道的一种方式。有人说,“书买来不一定要读,而是为了想读的时候,它就在那儿。”的确是这样,想要翻阅一本书时,能立刻从书架上取下,摊开,阅读,这大概是囤书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了。

  书籍除了充当信息的载体,当然还有它本身的文化意义。所囤之书,有时候尽管不会立刻读,翻翻书页,抚摸一下封面,甚至用来装点书柜,也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买到即看,看了就有所得,这固然好,然而很多时候一本书带给我们的,恰恰是内容之外的东西。关于这种额外的乐趣,胡洪侠在《微书话》里写道:“买书若仅仅为了读,正仿佛青楼里的一场春梦,直奔主题,完了也就完了。爱书人则在书籍内容之外另寻乐趣:他们在旧书摊访得一本好书,感觉是风尘救美;他们斤斤计较书的装帧,那是欣赏美人的霓裳;他们翻动书页,听到的是佳丽的弹唱;他们千方百计配齐套书,是在为她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囤书之乐,也许就在于此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B04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B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阅读/连载
我们为什么要囤书
最好的怪老头
八十述怀
押花之趣
篆刻
国画留白
我迷连环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我们为什么要囤书 2015-09-05 2 2015年09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