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谈到大指挥家时,蒙特(Pierre Monteux)未必是一个首先被提到的名字。比较留意他的,可能是历史录音爱好者,或爱乐经历相对深一些的人。这位法国指挥大师留下不少立体声录音,却是一个久远的人物;虽然在历史中稳站一席之地,却又不是富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或瓦尔特那样的历史录音中的巨星。
今年是蒙特诞辰140周年,换言之,他生于1875年,真的相当久远。在这个1975年出生的明星,哪怕是古典明星也迅速过气的年代,是否还会有人纪念他呢?仔细看看还真不少,最近RCA将他在自己旗下的全部录音打包发行,无疑是最重要的出版;此外还有一些唱片公司,如Music&Art长期关注他的现场录音等等。
从20世纪初,到1964年去世为止,蒙特不仅是最受推崇的一位法国指挥家,对于法国指挥学派来说,也是一位守护人。在他指挥生涯的前30年,德国学派依然鼎盛,但托斯卡尼尼所代表的现代派已成为一股旋风;而到后30年,现代派几乎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个过程中,蒙特本人巧妙地“置身事外”,他的指挥风格看似简洁,事实上却很难形容其精髓。此人最著名的经历,莫过于指挥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首演。作品引发了听众席上真正的战争,指挥则在恐怖的场面中镇定地完成全曲。
这一事件揭示了他指挥艺术的两大特点:一种超凡的镇静,及胸有成竹的控制力。但还不止于此,蒙特的录音还让我们看到他钟情于流畅性,追求高贵的表情与精致的色彩。从字面上看,似乎集中反映了现代派诠释好的一面,然而听到那些录音时,我们又发现这不是现代派的典型,而更多反映了法国音乐家对于古典风演绎的理解——高贵体现在节制中,力度需要同精美相平衡。这样的理念源远流长,蒙特成为指挥方面的代表。他的眼界开阔,曲目极广,使这种风格得到广泛接受,他自己也随之成为那些年中最受欢迎的法国指挥家。
蒙特的指挥动作同样相当沉着和简练,并且反感一些指挥家展示其花哨的动作,曾表示,听众是来听音乐而不是来看指挥的。他是一位乐队训练专家,虽然来自法国,影响最大之处却是英美。尤其是美国,蒙特为波士顿交响乐团(简称BSO)与旧金山交响乐团(简称SFSO)的历史打上他不灭的烙印。他在1952年指挥BSO灌录斯克里亚宾的交响诗,可称前卫之举,同时他又使SFSO能够以无懈可击的品位演出勃拉姆斯的交响曲。
蒙特指挥SFSO演奏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唱片是其代表作,第二乐章“舞会”拉开帷幕的手法尽显他风格中的高贵;而刻画群魔乱舞的末乐章,指挥家的处理毫不铺张,不追求凶相,却画出邪相。Tahra发行了蒙特指挥BSO赴前苏联演出舒伯特《第九交响曲》的录音,指挥家既不追求传统德国学派那种强烈的自由速度、厚重有力的音响,也不效法托斯卡尼尼清晰之中的锋锐,而是以紧凑,却十分灵活的节奏控制,解开该作音乐性格异常复杂的难题。那种“重音只要运用得当,不用轰鸣也将十分有力”的手法,堪称后世师表。
立体声录音中,我要特别推荐蒙特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现场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唱片(Vanguard发行)。它是指挥家晚年炉火纯青之笔,没有穆拉文斯基的彪悍,也没有切利比达克的深度,那份简练却是历久弥新。如此不蔓不枝的塑造乐句,有力却透明、不张扬的音响,刻画老柴的韵味不仅不寡淡,音乐表现还是异常鲜明和集中的。
蒙特手中的“客观性”永远让人感到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