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评舞剧《朱鹮》
~~~——评舞剧《朱鹮》
~~~——评舞剧《朱鹮》
     
2015年09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的《天鹅湖》
——评舞剧《朱鹮》
戴 平
  ◆ 戴 平

  一台舞剧,没有离奇故事、曲折情节,却在日本29个城市巡演近60场,场场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观众还到剧场外列队送别演员。《朱鹮》,以传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和精致完美的舞台呈现,令观众心醉神迷,被誉为“中国的《天鹅湖》”。

  朱鹮是一种美丽多情的鸟,象征着幸福吉祥。它们生性胆小敏感,喜爱蓝天碧水幽静的生态环境。但是,人类在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经意地破坏了自然,朱鹮在世界各国相继灭绝。有幸的是,1981年5月,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经过30年的拯救,现在中国已拥有朱鹮3000只……这个题材被上海歌舞团抓准了;在国内试演后,走出国门,先到奉朱鹮为“国鸟”的日本去巡演两个多月,这一演出策略也是相当成功的。

  全剧分古代与现代两幕。一开场,水墨画般的写意场景营造出宁静、祥和的农耕田园生活画卷,远古村民耕作于山野,与朱鹮同舞。24只朱鹮颌首提足,白色羽裙飞舞,舞姿灵动曼妙,别具典雅风情。舞剧对朱鹮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作了充满诗情的描写:妩媚的朱鹮之舞,温情的人鹮之谊,悲戚的朱鹮之死,人类的反思和朱鹮的复活……

  一台舞剧可以没有台词、没有歌唱、没有爱情故事、没有戏剧冲突,却可以表达情感理念、引起共鸣。《朱鹮》的主题归结为剧终的两句话:“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舞蹈和音乐同样可以使观者动容。著名编剧罗怀臻写的剧本,为“动其容,象其事”作了重要设计:“我们把朱鹮的命运放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以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来展现朱鹮坎坷的命运,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肢体语言可以用来生动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朱鹮》的演员们通过肢体语言,呈现了朱鹮纯美、典雅、洁净、高贵的美好形象,彰显和启示了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平等和谐共处的理念,启发人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珍视青山绿水的思考。

  领衔主演的一级演员朱洁静在轻盈而曼妙的身体里藏着一个高洁的灵魂。她善于体察角色的内心世界,对舞蹈语言的驾驭极其娴熟、流畅。她每天被要求设计10个动作,从中筛选和提炼出最能代表朱鹮形象的造型。最终用大臂禁锢、小臂完成动作变换的一系列舞蹈代表动作,外化了朱鹮敏感而胆小的形象,表现了朱鹮的欢乐和面临困境时的悲哀。

  《朱鹮》的下篇,和开场时的气氛相反,舞台黑灰相间,在影影绰绰之中,一群舞者穿着灰色服装跳着现代舞,他们神情黯淡,动作机械,让观众联想到人类所处的糟糕的环境和恶劣的空气。在工厂高楼林立、自然之美受到严重破坏的地球上,朱鹮消失了,只能留在人们的梦里,只能走到博物馆的橱窗里,根据标本想象朱鹮的美丽姿态。现代舞的插入,使整台舞剧呈现了艺术的多元色彩。

  以鸟类作为舞剧的表现对象在舞蹈中并不鲜见,在过去,既有芭蕾经典《天鹅湖》,也有民族舞《雀之灵》,但《朱鹮》用民族舞蹈的独特舞姿,提炼演化了朱鹮的“涉”、“栖”、“翔”等动作元素,与芭蕾舞艺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部将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舞剧精品。

  如果说《朱鹮》有美中不足,我以为在下半场。尤其是人们去参观博物馆时,看到罩在玻璃柜中朱鹮的实体标本。这样的呈现未尝不可,但是好像过于直白了,与全剧的风格也不太统一,若能作虚化处理,艺术效果也许更好一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B04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B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阅读/连载
中国的《天鹅湖》
文艺批评何以宏阔
戏剧一定需要归类吗?
新民晚报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B04中国的《天鹅湖》 2015-09-05 2 2015年09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