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不断走向强大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中央全面倡导“家庭、家教、家风”这一看似私人化生活领域的重建,具有鲜明的时代紧迫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更是每个个体生活、栖息的港湾。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目标之一,也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所在。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全国家庭文明建设提出了新方向、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了,国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走向了富裕,但人们的道德伦理、社会秩序仍有不小的进步空间,人际关系冷漠、社会良知缺失、规则意识弱化、社会公德沦陷等问题,不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也会成为社会个体的“幸福拦路虎”。
注重家庭建设、家教建设、家风建设,是振兴国家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所在。实际上,从逻辑关系上讲,家庭和国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只有家齐,才有国兴。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只有通过修身,实现了齐家,才可能学会承担责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笔者以为,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要求,要想真正落实“三个注重”家庭文明建设,应该强调和抓好以下三点内容:
一是,在家庭中倡导孝悌之道。孝文化是中国仁德文化的核心和根基。家庭是每个人的生命诞生地和人生的起点,回答了“我从何处来、是谁给了我生命”等首要问题,才可能感恩父母,进而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善待,就别指望他会对他人善良、仁慈。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友悌”之义,也是“五湖四海皆兄弟”的社会基础。
二是,重视“家规”建设。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庭成员之间遵守基本礼仪规范,是建设有序社会的文化保证。但需要指出的是,当今中国一些“421”式家庭中,存在长幼无序、凡事以小孩为先、老年人得不到尊重等问题。没有家庭规矩,往往导致家庭矛盾愈演愈烈,有的家庭甚至出现儿子弑父弑母、丈夫杀妻灭子等违背天理的悲剧。在家庭建设中,民主、自由固然重要,但作为中华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细胞,现代家庭是否真的就不再需要传统思想,应该三思。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比如“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是讲待人接物要有平常心等等,无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是,注重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家风建设。古时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格言,但当今中国在强大的国力下,许多家庭基本没有了“饥饿”的概念,家长们打着“爱”的旗帜,奉行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错误理念,宁可自己累死,也不愿意让孩子分担自己的困难、责任,孩子成了家中既不能吃苦、又不能受累的金银宝贝,往往缺乏勤俭节约的品质,不会做家务、高分低能。毫无疑问,这样的培养教育模式,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社会治理埋下巨大的隐患。(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