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读过中学的人,大抵都会记得《最后一课》。当面临外侮,一个人、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所属文化的美好魅力的珍爱与痛惜,会被深深激发,从而形成一股深沉或强大的情感力量,支撑起他或他们的日常行为与人生选择。
翻看7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无数先烈与仁人志士的事迹,乃至一个个改变世界格局、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中间,你都分明能够看到这样的力量与支撑。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妄图以残暴武力迅速征服东亚国家、尤其是广袤肥沃的近邻疆土时,就是低估了一个惯于内斗的贫弱民族,在危亡关头,被激发的激情与凝聚的民心,会有多么激烈与顽强。
70年前的历史与催人泪下的“最后一课”都已渐远。教育界如今倒有一个新概念,叫“开学第一课”。它和大中小学的毕业典礼、成人礼、暑期社会实践等做法一样,正在从不起眼变得越来越出挑、重要、规范和仪式化。
新学期伊始,原本就是排个课表按部就班,最多是学校与老师多做点动员与纪律整肃工作,让散漫了一两个月的孩子“收收骨头”。然而近些年来,各种公共安全事件、未成年人受侵犯事件的多发,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等等,让教育部门与学校动足脑筋,从怎么防火灭火、地震逃生、遵守交通规则、做好身体的自我保护,到了解国情、增进科学素养,加上别开生面的教学改革等,“开学第一课”逐渐有了新的内涵和形式套路,也很受媒体追捧炒热,甚至还有了浩大划一、慕课式的全国一起上课尝试。
逢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日子,今年9月1日的新学期开学日,国内许多大中小学都将“纪念抗战”“勿忘国耻”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的内容。请前辈老革命或是专家学者开讲座,讲讲侵略者的残暴、烽火与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带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感受时代变迁的重量;用动漫、小制作、有奖竞猜等生动活泼形式,让青少年贴近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前的历史真实……
前两天,在这样的“第一课”现场,随意找了一些中学生与大学生聊天,对于70年前那一场发生在中华大地乃至他们身处的这座城市的浩劫,对于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勇敢牺牲的史实,他们记忆的苍白肤浅,历史知识乃至价值观念不能拼接起来的严重碎片化,都让人有些忧虑和担心。比如一个知名高中的高一学生告诉我,他旅游时去过台北的国父纪念馆,却说不清他生活和成长了15年的上海有哪些类似的历史纪念地。和一位历史系毕业的大学老师聊天,他更举了当代大学生中“精致利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言行事例,更让人心情沉重。
再盛大和震撼的大阅兵仪式都会过去。因为70周年纪念而轰轰烈烈展开的历史回忆与庆祝、总结,在高潮之后,也会戛然终止。但怎样在年轻一代的知识版图上,切切实实地留下对于民族与人类历史的正确、全面认知与深入思考、凝聚成稳定价值观的能力,不割裂,不戏说,不涂改抹杀,不空洞概念化,避免因对于历史的无知、遗忘而带累未来的决策与发展,却是一个亟需探讨落实和长期坚持的教育命题。
“第一课”只是一个开头。纪念之后,希望不要继之以更深的疏离和遗忘,否则,“最后一课”,同样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