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1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苗岭飞歌越潇湘
刘 蔚
  刘 蔚

  那是我结束了黔阳、芷江的行程,抵达凤凰的当晚。

  走进民国时代的“湘西王”陈渠珍的陈家祠堂朝阳宫,这里如今变成了向游客出售苗族银器饰品的工艺品商店。忽然,扩音喇叭传来民歌手演唱的歌曲,激越嘹亮,悠扬动听,宛如天籁般的女声仿佛有种神奇的力量,让我不忍离开——那旋律太熟悉了!凝神细想,忽有所悟,这跟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的音调几乎一模一样,难道它是《苗岭的早晨》的原型?

  我立刻问服务员这首歌叫什么名字?一位年纪大的服务员说,这首歌叫《苗岭飞歌》。《苗岭飞歌》——《苗岭的早晨》,这似乎暗含着一种内在的关联,我基本判断出陈钢先生谱写的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应该是根据《苗岭飞歌》改编的。

  返沪后,我立即查阅资料,原来《苗岭的早晨》确实是陈钢在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采用了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风光旖旎的苗家山寨,展现出苗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与人们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

  依稀记得《苗岭的早晨》首演者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后来去了美国加入洛杉矶爱乐乐团的著名小提琴家唐韵。于是,我在福州路上的音乐书店找到了有唐韵演奏《苗岭的早晨》的唱片——《中国小提琴名曲典藏》(贰)。聆赏之后,赞叹不已。虽然是70年代的单声道录音,音质有所欠缺,但唐韵用她出类拔萃的琴技、舒展大气而又细腻入微的音乐风格,将《苗岭的早晨》演绎得精彩绝伦。尤其是小提琴用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技巧,模拟鸟儿在晨曦和山林中清脆欢快婉转的鸣唱,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故事并未到此结束。陈燮阳先生知道我在听《苗岭的早晨》,便告知他最早听到同名乐曲,是在1970年代的北京,俞逊发用口笛演奏,曲作者是白诚仁。当时,陈燮阳是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的乐队指挥,正在北京参与《白毛女》的修改。适逢中国艺术团出访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前审查节目,因此,他在现场听到了俞逊发演奏的口笛曲《苗岭的早晨》,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循着陈先生提供的线索,继续查证资料。原来,当年还是青年演奏家的俞逊发别出心裁,截竹三寸发明了口笛。他的老师、湖南歌舞团的作曲家白诚仁用流传在黔东南一带的苗族飞歌作为素材,特意为学生创作了口笛曲《苗岭的早晨》。俞逊发带着它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加拿大和法国等国家演出,大受欢迎。之后,便有了陈钢根据这首口笛曲改编的同名小提琴曲,使这支源自苗岭山寨的乐曲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脍炙人口。

  黔东南、湘西一带的苗族聚居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但民风豪放,能歌善舞。所谓飞歌,便是站在高高的山岭上纵情高歌与呼喊,是为让更多的人听到而进行的交流与传扬。

  好的音乐是需要有志者去发掘、传播和推广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生态上海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3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新民楼市
   第B0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07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08版:好吃周刊
   第B09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B10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美食专列
   第B12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1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广告
“政清于下”
也说“故宫日历”
美萍酒店下午茶
苗岭飞歌越潇湘
怀念丁锡满
如果没有书,我会在哪里
故乡情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苗岭飞歌越潇湘 2016-01-07 2 2016年0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