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读书会一百期,我在想一个问题:谁从思南读书会里得到的好处最大?说“好处”,好像有点不中听,但是如果没有人受益,这个活动持久不了。
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出版社,出版社的新书做了宣传,又设有专柜卖书,既宣传了企业形象,又能够挣钱,一举两得。好些位外地出版社社长或编辑,他们出了一本好书,总希望能到上海来在思南读书会上首发,甚至为了读书会的档期而提前或延后出版的节点。但是,从纯粹的成本核算看,也有人跟我说,出版社投入人力物力,有时候一下午并没有卖掉几本新书,单考虑经济效益其实是入不敷出的。
既然出版社不是明显的受益者,那么为什么还都愿意来参加读书会呢?所以,我们要问的第二个问题是,读者有没有得好处,或者说读者会从中得什么好处?是不是读者看了这本书以后就能发财?常常有人喜欢讲,谁谁谁初中小学没毕业,现在是亿万富翁。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想一想,这就像买彩票,中奖得了几千万的在所有买彩票的人群当中占了百分之几?而且在日益飞速发展的将来,你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不读书而能成功的概率是更大还是更小?有一屋子钱是不是成功的标志?苏东坡不是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了一百本书以后,自己的感觉都会不一样,如果再有机会,跟这么多著名的作家学者面对面地交流,你所得到的收获,恐怕不是那些不读书的人所能体会得到的。
当越来越多读者从读书中受益,对于我们居住的城市和生活的社会,有没有改善呢?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效应会慢慢扩散开来,为什么现在更多的人都说上海是座有书香温暖的城市。现在,衡山和集在徐家汇开了书店,西西弗在大悦城开了书店,无印良品的书店开进了淮海路,诚品书店接下来也在筹划进驻上海。为什么都说实体书店不景气的时候,却又都愿意到上海来呢,这跟思南读书会也许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思南读书会、望道讲读会、国际文学周、上海书展等,所有这一切不正是在给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不断增添附加值么?
当读者、城市、社会都从读书中受益,那么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没有好处呢?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力量是硬实力,而你的国家价值、对外文化的政策、自己的文化传统,构成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当然也包括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在今后的国际竞争当中,软实力能起到硬实力替代不了的影响与作用。
我小时候,外婆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你个子小,脚后跟如果没有钞票垫着就要用书来垫。这是外婆朴素的劝学篇。对一个人来说,人的正确经验从哪里来的呢?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的直接经验,一个是间接经验。但是一个人一生当中不可能凡事都靠自己做一遍来获得直接经验,所以更多的时候是靠读书获取前人的间接经验。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书,我会在哪里?”我希望把思南读书会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各地推广,也希望思南读书会还会有第一千期和第一万期!
十日谈
周末,来思南读书
明起刊登一组《夜大春秋》,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