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的朋友都知道,汽车是有盲区的,就是驾驶员坐在驾驶座上观察不到的那些地方,它往往是驾驶安全的大敌。有位朋友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他在美国考驾照时,才领教了美国的交规: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遇到“STOP”牌,即使前方视野内无人,车子也必须停下,左右两边转身看,而且幅度要大,确认盲区内没有人或障碍物,才能启动再走。遇到变道、拐弯也必须如此。一般地,在国内停车变道,只是简单看看倒车镜和后视镜,不转身的。
人对外界的感知,往往都有盲点,乃至盲区。我理解,就像人在阳光之下总有阴影。哲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智者呢?做过几年电视益智节目,接触过一些知名嘉宾,不管他什么教育经历、专业背景,他的知识结构有亮点,也都有盲点,并没有什么真正的通才、全才。大家,只是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他有时很可能在小儿科的题目上“翻船”;博士,在专业之外,他好多时候也可能是“不是”。
人的盲点或盲区,并不是因为“阳光”的照射,他人的比照,可能更多还是源自人的匆忙、封闭、狭隘、偏见、固执。
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大型服务类节目《等着我》,“为缘寻找,为爱坚守”的栏目口号,温馨感人,每一对失散多年的亲人见面时刻,都是泪点的集中迸发。简单朴实的语言交流,近乎笨拙的肢体动作,其实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国内唯一一档利用国家力量为普通大众实现“团圆梦”的电视栏目,我在多个场合义务推介,可当一些朋友听说主持人是倪萍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倪萍,还能看吗?——倪萍确实老了,倪萍也曾煽情过,我也一直反感大而无当、肆无忌惮的煽情,但在这档节目里,倪萍放下一切,素面朝天。事实上,在我观看那档节目时,在我见证一对对亲人久别重逢的悲喜现场时,我已经忘记了她的存在。而这,也许是情感服务类节目主持的最高境界,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
盲点之上或盲区之间,人会接收不到某些有益有用的资讯,会屏蔽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效的信息往往都湮没在汪洋大海之中,人们最大的焦虑往往是:有益的在哪里?有用的在哪里?有价值的在哪里?茫然,会加重盲目。
“扫盲”的办法之一,在我看来,不妨常常看看“朋友圈”——不光是“二次元”的那个,更是“三次元”的:向身边那些值得信赖的朋友多学习,与那些踏实进取的朋友多互动。他人是一面镜子,照得出镜前自己的小,也显得出镜内景深的大。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要有一种自省的精神,要学会“大幅度转身”——在面对知识结构之外的信息时,不妨停一停:我是不是应该给它足够的耐心?在遇到陌生的经验时,不妨看一看:我是不是足够宽容来接纳挑战?在做出下意识的反应时,不妨想一想:我习以为常的观念,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
在自己熟视无睹、漫不经心的那些盲区、盲点: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