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市空间规划实践中,可以轻易发现这种鸟瞰视角的影响:城市空间设计优良与否被简化为效果图的比较,而非对城市生活复杂性与丰富性的评价。这种城市规划视角固然可以给城市空间带来整齐、高效等崭新面貌,但同时也带来了刻板、僵化、功利主义的城市生活模式,甚至会使人们忘记城市的本质属性——日常生活空间。因而,推进城市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向“步行城市”回归,强调步行者视角的城市日常生活体验,以更好体现以人为本。
步行城市为人们审视城市空间提供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视角,能够让人们摆脱鸟瞰视角宏大但比较粗糙的叙事,让市民深入体验城市空间的细节,具有包容性。
步行城市注重空间的复杂性与模糊性,避免非黑即白的鲜明功能区划,鼓励市民按照自己的经验去解读城市,对混合与多义的城市功能进行信息重建和加载,从而为激发城市空间活力预留充足舞台。
在步行城市中,人们将不同位置上的发现、感受与思考串联起来,成为其对城市生活的体验。所以,城市空间不应由均质化的独立空间机械地组织在一起,而应形成一个意义互相关联的空间序列。
回归步行城市并非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根本性重构,而在于注重丰富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让城市空间更加富有人文关怀、生活气息、艺术气质。(朱力 张楠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