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低俗语言在不断影响社会文化生活和网民的精神状态。首先,网络低俗语言会向纸媒、电视媒体“倒灌”,拉低了大众文化的水平。其次,低俗语言向课堂、书本的渗透,尤其是一些儿童出版物对网络低俗语言的采用,无疑在撼动社会文化根基。再次,网络低俗语言中带有明显“性色彩”的词汇被广泛传播,有时使粗鄙被强化至“通用”、歧视被理解为“常识”。
防止网络语言的低俗化与粗鄙化,需要我们更多地从文化管理的思路出发。互联网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投射,净化网络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治理。作为文化根基的基础教育,要明确禁止网络低俗语言出现在课堂和文本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理性认知网络语言和使用网络语言。
与此同时,文化出版界也需要甄别网络语言,拒绝低俗网络语言进入辞书和其他出版物。广义上讲,各种网上文化出版作品也不能无原则地使用网络低俗语言。
再者,社会空间应该对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有所限定,社会公共空间的传播和表达必须有所规范。公职人员、窗口单位等公共服务体系都应该拒绝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
纸媒、广播、电视不能任由网络低俗语言“倒灌”,网络媒体更应自我约束,不要成为低俗语言的推手。(陈晓冉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