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大学迎来4380名来自全国各地及数十个国家的本科新生。其中,农村学生共700余名,为近年最多。据悉,北大今年加大执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和“筑梦计划”的力度,并且在“博雅计划”、自主招生以及高考录取中对农村地区考生进行政策倾斜,一大批“寒门”学子脱颖而出。
千百年来,“寒门出贵子”被当成励志传奇,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不知何时起,重点大学特别是名校里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有学者统计1978年至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年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这一现象触动世人敏感神经,也引发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广泛热议:农村孩子何处见彩虹?穷孩子难道没有春天?寒窗苦为何变成了寒门苦?
其实,名校中农村生源所占比重降低,有其客观原因。比如,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农民变成了市民,当农村学生减少了,名校中的农村生源相应也会减少。同时应该看到,农村生源减少的一大原因,是农村孩子无法与城市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以农村孩子就读的乡镇中学来说,不仅缺少优质的教育硬件,更缺乏优秀的师资力量。绝大多数乡镇中学根本就谈不上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农村孩子一开始就没有站在公平的起点上,他们要想跳出“农门”,往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正因如此,本届政府将促进教育公平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3月20日,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就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部署和要求。两个月后,5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据统计,2013年以来,因为实施了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8万“寒门贵子”跨入名校大门。在这种背景下,考上北大等名校的农村孩子数量自然慢慢回升。
农村孩子接受到良好教育,不仅可以提升自身改造自己的能力,实现命运的华丽转身,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否则,贫穷必然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如果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就会加剧。
还应该看到,农村孩子需要公平的教育起点。如果不夯实农村的教育根基,不鼓励优秀老师下沉,农村孩子就无法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即便在招录分数上受到了倾斜,从长远看也并非好事。彻底改变乡村教育窘况,需要调整以城市为取向的政策、资源配置。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希望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考上名校,更希望农村教育状况有明显改观。如果农村孩子受到良好教育,即便进入不了北大清华也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