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6年09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对电信诈骗的认知在发生变化
何小手
  何小手

  最近国内接连发生电信诈骗案件,与过去单一的诈骗现象所受到的关注截然不同,由于受害人中不乏大学生,导致了不少家庭悲剧,舆论对电信诈骗的关注和谴责都超乎以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线下警方的高效率行动,随着犯罪嫌疑人的相继落网,电信诈骗的发生逻辑逐渐浮出水面,如何防骗在最近俨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议题。

  是骗子太强大,还是受害人提防不足,这一问题的答案往往决定了围观者的态度选择。过去一旦发生电信诈骗现象,围观者往往免不了说些风凉话,“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了”,诸如此类,经常把问题归咎于受害者。类似的表态虽有些残忍,但针对传统的诈骗方式而言,也不是全无道理。过去呈现在大众面前的电信诈骗,很多都是那些常见的套路,比如利用人们的贪婪或同情心,结果受害者无法挽回损失,只能花钱买教训。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就有骗子以王宝强的名义发诈骗信息,而且的确有人上当受骗,诸如此类,其实都可归结为属于传统的诈骗现象。

  而如今受到舆论关注的那些诈骗现象,显然套路更深。最近不少媒体评论都提到电信诈骗的新手段,比如诈骗分子会设计一套具体的场景提示,“在万分之一计的受骗概率中,并不是骗子有多高明,也不是受骗者有多愚蠢,而是骗子设下的陷阱捕获了受骗者那一刻的心理情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骗子在设计这种场景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事先都掌握了受害人的个人信息,而这无疑是此类诈骗得逞的关键。比如最近的大学生被骗案例中,骗子就掌握了学生的就学信息,这加重了人们的疑虑,很多人都担心,若换成自己,可能也会遭遇不幸。

  到底是谁在出卖个人信息,这个问题成为最近舆论关注的焦点。隐私信息泄露在生活中极为常见,比如通过购买客户信息,商户发送广告信息精准营销,虽屡屡提及,但由于这些现象局限于商业范畴,造成的社会影响相对有限,所以一直存在于灰色地带。而像利用隐私信息开展诈骗活动,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切结论,不过一些相关问题已引起注意,比如有媒体注意到,中国法律对泄露用户信息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但这样的条款几乎从未被真正执行过。这与国外的情况大相径庭,很多国家重视保护个人隐私,法律的规定极为严苛,比如2011年迪士尼在美国因为获取了几千条儿童个人信息就被处罚了300万美元。法律对侵犯个人隐私的“宽容”,无疑会加剧这些不法行为。

  大规模地盗取个人信息,这可能是最近发生的诈骗案例背后的关键环节。被骗显然不是简单因为人性的弱点,民众对受害人倾向于同情与理解,这种认知反映出行为性质的变化,这也注定,电信诈骗不只是一个市井话题,更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治理问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G20在杭州
   第A03版:G20在杭州
   第A04版:G20在杭州
   第A05版:G20在杭州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B12版:博览/新民环球
延续“寒门出贵子”的励志传奇
炒股小目标
兔 子
让环保失信者寸步难行
一分钱补偿
对电信诈骗的认知在发生变化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对电信诈骗的认知在发生变化 2016-09-05 2 2016年09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