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部队除了立正稍息和维修飞机,晚上和周日的业余时间颇为枯燥,没有什么书可读,除了读毛选外,私下里偷偷读了几本“毒草”,那时,有本好书,私底下流传,拿到书后,如饥似渴,昼夜阅读,书籍充实了枯燥的生活。
改革开放后,突然之间书禁大开。虽然部队里比较闭塞,好在从事电影评论的舅妈帮我买了许多中外名著,我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里,整天浸淫在文学世界里贪婪地吮吸。这些经典书籍丰富了我的生活,充实了我的头脑,更是滋润了我的心灵。正是有了军旅生涯大量阅读,促使我走上了文学之路,最后选择了从事文学事业,也正是有了诸多经典名著这碗烈酒垫底,才使我能够胜任编刊和写作。
正当谋差的刊物办得红红火火之时,网络像一个巨兽横冲直撞了过来,且以不可阻挡之势扫遍天下。当纸质文化遭遇网络文化,就像百年的经典老建筑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猛兽一般,难有招架之力。
每次回家见儿子不是坐在电脑前上网,就是看手机微信,每晚都要折腾到深夜,经反复提醒,才恋恋不舍地睡下,其上网的劲头就像我当年阅读名著一般痴迷,犹如古词所云“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但我认为他这是浪费时间,每每指责他时,他都辩解说:“你看的书网上都有。”
我曾试探了几次向儿子推荐纸质版本的世界名著,但他却视而不见。我与一些同龄人交流时,他们也是感同身受,禁不住感:“现在的年轻人不读名著,整天浸淫在网络世界里,无可救药。”
有人断言,我们正处在一个网络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的时代,坐地铁、进饭店、去银行,甚至过马路,男女老少几乎都热衷于看手机微信,好像须臾不看微信就像掉了魂似的难受,芸芸众生似乎都患了手机依赖症。
收看微信,其长处是即时直接,信息量大,加上手机互联,可谓是一呼百应,受人点赞有种被认可之感。但微信的长处恰恰亦是其短处,因参与者众,人人可发言论,故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虽沙里淘金,亦有一些好文,但难免浮漂浅显,谓之“碎片化阅读”,或“浅阅读”;而纸质阅读长处是系统准确,权威深刻,宜静心集中阅读,谓之“深阅读”。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坚持读十年微信,只是一个知道分子,而坚持读十年经典,就是一个知识分子。
书籍作为印刷品还有携带方便,不受限制,阅读随意,且散发油墨香,阅读时心情沉静等微信无法取代的优势。许多读书人开始厌倦散乱无序和天马行空的浅阅读,自觉地坚持系统有序地深阅读。我像阿Q一样地自信,微信虽受到人们普遍宠爱追捧,但纸质阅读不会消亡,而且是提升阅读层次的必由之路。
过去指责儿子整天沉溺于上网,有段时间,我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对微信上了瘾,晚上临睡前,一看就是几小时,常常玩到深夜,熄灯后异常兴奋难以入睡,只能靠吃安眠药进入梦乡。几次折腾后,感到如此下去打乱了生活节奏,而且看了五花八门的东西,回想一下也没什么收获,便决定戒瘾,平时干脆关掉微信,但有时有人给我发信息没及时收看,也耽误事,到底是看微信好,还是不看好,一时有点迷茫。
有次看到一句口号颇受启发,即“闲时吃稀,忙时吃干”。那是当年因粮食紧张,所以忙于农活时,吃干饭以增加体力;农闲时,体力消耗不大,就吃点稀的,节约粮食。如今是时间紧张,而粮食富裕,应该随之调整变化,便摸索着处理网络和书籍两者的关系,通过多次磨合,找出了一种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做法,即“忙时微信,闲时读书”,忙的时候,见缝插针地扫描一下微信,随时掌握动态信息,以便及时回复;倘若有大块时间,就干脆关掉手机,静下心来细读经典书籍,如此操作做到了微信、书籍两不误,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