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推绿色出行,但骑行环境仍不够友好,专家表示——~~~
上海推绿色出行,但骑行环境仍不够友好,专家表示——~~~
     
2016年09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推绿色出行,但骑行环境仍不够友好,专家表示——
慢行交通需要更细腻的规划
杨洁 程绩
■ 骑游上海、看流动的风景,殊不知,排成长龙的自行车队俨然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徐正魁 摄
  实习生 杨洁 本报记者 程绩

  开车太急,走路太缓,只有骑车能从容留住一路的风景。上海街头,骑行正在成为新的时髦,然而记者调查后发现,我们城市的骑行环境却依然不够友好。两轮车和四轮车“别苗头”,骑到一半却碰上“断头路”的情况都还有不少。

  一座城市,能否为自行车规划宜行的道路,已经成为当代城市是否宜居的一项指标。

  “提升上海的自行车出行环境,应当与对自行车出行的观念改变同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朱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骑车难

  机非混行且指示不明

  早上8时,静安区的愚园路上已是车水马龙。愚园路连结繁华的中山公园与静安寺商业圈,车流量大。除了排队缓行的汽车外,还有大量非机动车在路面上穿行,在这里,“两轮车”和“四轮车”的“战役”每天都会打响。

  路面资源有限,大部分路段仅能堪堪维持双向两车道,没有禁止自行车通行,却也没有留出非机动车道。私家车、公交车、自行车混行,自行车不得不“铤而走险”,“借”一下机动车道,贴着汽车边上“溜”过去。在公交车站附近骑车更是提心吊胆。

  除了要和机动车争路权,还要面对中心城区禁行道路多,指示标志却不清晰的尴尬。所以在中心城区骑车,半路经常遇上“断头路”。

  “在市中心骑车,像是每天都在练胆,有时想想真是心有余悸。”家住长宁区伊犁路的任宏办公地点位于静安区西康路。如果沿着延安西路走,上班路程并不算远,问题是这些路段大部分禁止非机动车通行。

  “延安西路有一段是能骑的,不过进了内环圈就禁行了,非机动车道也变成了公交车专用道。”任宏说,绕远路他倒是没问题,可是摸索出这样一条路不知道有多难。“一开始并不知道有些路段是禁行的,导航上也没有显示,碰了几次壁。”他还翻过《上海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图》,可是所获信息仍然很有限。最后,他在网络上找到一份骑行爱好者整理的“上海非机动车禁行地图”,才规划出一条骑行线路。

  哪里能骑,哪里不能骑,糊涂的人当然不止任宏一个。比如南京西路从延安路高架往乌鲁木齐北路这一段是可以骑行的,还有非机动车道分隔,可是一过路口,车道又凭空消失了,也没有指示牌给骑行者指路。

  所以,违规骑行的人并不少见。在市中心路段,记者发现,挤占人行道骑车,硬闯禁行路段,甚至赶时间从公交车左侧绕过的骑行者都不在少数。

  专家言

  资源重配是规划重点

  《2015年上海市综合交通年度报告》中显示,上海中心城区15.9%的人使用非机动车出行。上海的骑车人不在少数,但是骑行环境却不够友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朱玮曾带领学生评价上海中心城区的骑行环境,结果显示,“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老城区骑行环境较差。”在各环境因素中,骑行者最重视的是车道类型,即与机动车是否隔离。而从数据来看,上海中心城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的总长为1413.6公里,占40.4%。在各行政区中,黄浦区机非混行的车道所占自行车道比例高达75.34%,排名第一,静安区、虹口区分别以67.96%和59.99%位列二三,可以说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是不理想的。

  因此,如何重新分配有限的道路资源应当是慢行系统规划的重点。

  “骑行空间挤一挤总是有的。”朱玮表示,“比如整治路边机动车乱停车,或者减少停车位;压缩机动车道,对于非主干道,一条机动车道最多2.5米够用了。另外,非机动车道也不用很宽,够一辆自行车通行的也好。”例如愚园东路上就有明确的非机动车道,并且设置了隔离栏。尽管车道较为狭窄,可能还不够两辆车并骑,但终归是多了一层安全保障。

  朱玮认为,慢行系统的规划在技术上并不困难,关键还是要在观念上加以重视。“像停车位蚕食非机动车道、禁行等主要还是因为对小汽车的重视高于自行车。其次就是在技术上和管理上要做得更加人性化、细腻一些,更多地为自行车出行者的安全与舒适考虑。”

  他山石

  复制困难只能多摸索

  随着交通拥挤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建设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交通,即包括步行和非机动车系统在内的绿色、健康、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荷兰设有总长3.5万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路,占荷兰全国道路总长度的30.6%。丹麦将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步行交通等一道视作独立的交通系统。在德国,自行车和行人享有交通信号优先权。法国政府鼓励人们把自行车作为上下班的工具,实施奖励计划。澳洲一些地区甚至因为行人稀少,干脆就将人行道直接设成自行车道。

  上海也很重视慢行交通建设。2014年,上海首个区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出炉。2015年,新一轮《上海市慢行交通发展规划》面向2040年慢行设施提出了发展目标,将通过划分慢行优先区、慢行重点区、步行街区和慢行休闲区4类重点区域,对慢行设施进行精细化建设。201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发布,进一步鼓励绿色交通出行,目标至2040年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

  既然目前还有很多待改善的地方,很多人在讨论复制他国的成功经验,但毕竟人口数量、路面资源等均不一样,“像上海中心城区这么大范围的自行车系统规划,我是国内外都没有看到过的。”朱玮表示,借鉴尚可,生硬照搬恐怕不行。

  例如在外国常见的双向并行自行车道,即在自行车道中直接划分出双向道,中间不设隔离栏,以便在对向没有车的时候可以借用一下。朱玮指出,这是一个节省路面资源的设计,但在车流量较多时,也极易发生碰擦事故。“国外的骑行环境比较单纯,放在国内,加上助动车也算非机动车,就又是一个难题了。”

  要构建便捷通畅的慢行网络,可以先从小点入手。“在中心城区做出几条或者是一小片骑行环境好的道路和片区,形成示范效应,”朱玮建议,“先让人们体验到自行车出行的好处,由此一步步推广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广告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上海新闻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社会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连载
   第A28版:阅读
   第A29版:新民健康
   第A30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1版:专版
   第A32版:专版
   第A33版:专版
   第A34版:专版
   第A35版:广告
   第A36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楼市
   第B02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楼市资讯/新民楼市
   第B05版:好吃周刊
   第B06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07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广告
   第B0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慢行交通需要更细腻的规划
“共享出行”不能想骑就骑
新民晚报要闻A03慢行交通需要更细腻的规划 2016-09-08 2 2016年09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