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时崭露头角
因为出生时就缺少左小臂,朱国兴出生时就被父母嫌弃,母亲甚至不愿给他喂奶。祖父母将“这个包袱”接了过来,收留膝下。6岁后,祖父去世,祖母身体不好,朱国兴便早早学会了烧水做饭干农活,十四五岁时就学会了单手牵牛犁地、插秧割稻,开始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养活两人,农闲时还要去到滩涂上捉鱼、钩螃蜞改善伙食。虽然日子过得贫苦,一年到头,积攒的工分只有一分两分,好在从来没有透支过,朱国兴的好强争气可见一斑。
单手干农活是很困难的,朱国兴只得手脚并用,靠着自己摸索出的独特方式和拼命干的精神,总能比别人做得快做得好。所以,17岁他就当了生产队会计,19岁成了生产队长,27岁成了整个大队的队长。因为他善于统筹,合理安排农事,自从他当家,生产队年年超产,粮、棉、油、生猪四大指标在全镇名列前茅。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的他获得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独臂肩扛铁锹上农田”的大照片还在市政府的先进表彰大会上被放在会场门口的醒目位置。
中年下海带头致富
1990年代,响应党的富民政策,朱国兴下海办了一家橡胶厂,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昔日的芦苇夹稻草小屋翻新成了三层小楼,生活大变样。就在大家以为他要全身心投入扩大企业的时候,2002年,他又出人意料地回到田里,在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指导下,率先在村里带动农户一起租了200多亩水塘,办起白对虾养殖场。
不少人纳闷,“老朱这是唱的哪一出?”原来,村里有十来位农户因种种原因赋闲在家,整日搓麻将,造成家庭矛盾重重,如何解决矛盾?既实现共同致富,又要充实生活,老朱思来想去,养虾的收入是种水稻的四五十倍,带动大家养虾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说干就干,老朱走家串户,与本村50多户承包户签约了土地转让合同书,带动近10户农户共同投资40多万元开塘筑堤,架设动力电源线路等,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经营独立、有难互帮的致富共同体。
退休后还在村委会帮忙的老朱为了不耽误工作,每天凌晨4时30份起床,摸黑出门,把饲料桶和手电筒挂在脖子里,给虾苗喂“早饭”,中午下班赶回家给喂虾苗吃“午饭”,晚上下班后还要再去虾塘开“晚饭”。一天三顿都是老朱亲力亲为,定时还要给虾塘放水、消毒、治病,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凌晨三四点睡下六七点起床也不少见。但是,对虾能卖个好收成,半年就能赚几万元,老朱高兴,其他农户也都心服口服,跟着老朱一起勤劳致富,潜移默化中,“麻将朋友”成了田间忙碌的“小蜜蜂”。
女儿帮忙服务乡邻
长期在生产队、大队和村委会工作的老朱在村里说话讲得响,他不仅当了“大老倌”调解室调解员,2014年,又受命开办了村里第一个“睦邻互助养老点”。从此,老朱家的客厅成了左邻右舍的客堂间,每天傍晚都有人过来串门,少则七八人,多则近20人,隔三差五老朱还要约大家一起活动一次,聊聊家常,议议农事,当护士的女儿还在下班后来帮老人们量血压。一方面能调解家庭矛盾,另一方面,擅长农活的老朱可以给大家支支招。最近,有一家儿女为了房子与父母吵架,还闹到了村委会,老朱与他们好好谈了谈心,帮助他们解开了心结,也对其他家庭起到了教育作用。
本报记者 孙云
通讯员 陶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