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封面人物/金融城
     
本版列表新闻
~~~——张五常教授看中国经济“好的一面差的一面”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问题,但不是不能解决的
——张五常教授看中国经济“好的一面差的一面”
谈璎
■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 本报记者 胡晓芒 摄
  首席记者 谈璎

  人物肖像

  一头桀骜不驯的银白蓬卷,一口刮辣松脆的港式粤语。两周前,复旦光华楼的报告厅星光璀璨,林毅夫、刘伟、辜胜阻、张军等权威经济学家相继发表演讲,压轴的便是张五常教授——新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夫人苏锦玲在一旁担任“国语同声翻译”,老人家畅谈“从楼价变动看中国经济形势”。

  张五常教授1935年生于香港,抗战爆发后,和家人一起颠沛流离,逃难到了广西。他回忆那段日子,挨饥抵饿,荒野觅食,眼见着身边的小同学相继死去。目睹农村生活之艰辛,更期盼国家民族之富强。他说:“我是不可能不关心国家的,就这么简单。”

  他曾是顽劣的学童,有过考学不中、留级、被开除的全套记录。24岁才上大学,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系学习,之后读硕读博。就像武侠小说中横空出世的高手,他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轰动西方经济学界。他早年师从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好友科斯在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奖仪式的演讲词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有人曾问他为何诺贝尔奖至今与他无缘,他的回答明显张氏风格:“我的11个朋友都得了诺贝尔奖,就剩下我一个了,可能我太厉害了吧!”

  张五常教授在经济学圈内素有“狂生”之称,讲话直接,不考虑前辈或同行的面子问题。三十多年前,他从美国回香港任教,一位新华社的朋友嘱咐他多写文章,提供意见。他当时就跟对方直言:“我是做学问的,不是改革社会的。我可以不说,我可能说错,但是我不能说我不相信的。”有评论说,他是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曾影响了中国一代的改革者。

  年宵夜街头卖桔树实证价格理论

  张五常教授行事不时出人意料,比如,他曾在年宵之夜约了伙伴香港街头通宵卖桔树。

  “作为一个研究价格理论的人,我对实证工作好之成癖。”在他看来,理论若经不起实证的考验,是很难站得住的。一个有实据在手的后起之秀,有时只要用三招两式,就可把一个纯理论的高手杀得片甲不留。张五常教授强调实地调查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满足了好奇心后欣然自得。

  在《卖桔者言》中,他讲述了自己到街头卖桔的故事。香港的年宵之夜市场,需求变动极大极快,是获得数据研究经济学中价格分歧问题的好场所。同样一枝桃花,有人用200元买下,也有人用50元就能买到,这是为什么?年宵货品不断变动的价格是怎样决定的?平时学生们常常抱怨找论文题目困难,他却觉得香港有如一座金矿,好的论文题材俯拾皆是。于是决定撸起袖子试验,寻找答案。

  第一年年宵前,他预定了一批四季桔,没想到生意并不是那么好做的,连日大雨使桔树品相受损,赶紧折本清盘亏了数千元。第二年教授卷土重来,进了200多盆货,小部分送给亲朋好友,余下的约200盆和3位朋友拉到行人众多的空地上出售。地盘邻近少有卖桔之人竞争,他们从年宵晚上8时起,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半全部卖完。

  当晚9时,客似云来。他这样记述:“年宵市场没有不二价这回事。无论开价多少,顾客大都讲价。整晚我们只有五六盆桔是照开价卖出的。因为一般顾客都知道年宵市场是要讨价还价的,所以实行不二价就很难成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开价是预备要减的。每个顾客的讯息资料不同,所以成交价格不一。卖桔的人所求的就是要以最高的平均价格,及时将全部货品出售。我们起初开价是每盆80元,最低以60元出售。11时开始下雨,开价立减;半小时后雨停了,开价立加。午夜后开价减至70元。这一小时内顾客最多,但都是以为午夜后可买便宜货,所以讲价较烦。其后减价次数渐多,到后来每盆开价30元。”

  同样货品,同样成本,以不同价格出售,是为价格分歧。年宵卖桔的实践让他领悟到:实施价格分歧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要将市场分开或将顾客分开,经济学者认为难以做到,其实可行。卖家掌握的信息多于买者,顾客只要确信自己议订的价格足够便宜,不会再费时查询其他成交价格和公布自己的实价;第二是掌握较少信息的顾客付价较高,而不是普遍认为的需求弹性决定价格。

  他喜欢跑街头巷尾发现有趣的经济现象,看不起那些不谙世事的经济学者,批评他们“信奉由机构发表的数字,以回归统计及数学方程式建立学术形象——但现象的细节付之阙如,读来味同嚼蜡”。当年他为了了解玉石市场的运作,曾在广东道卖玉。在美国研究原油价格时,到油田及炼油厂调查数月。在华盛顿州研究蜜蜂采蜜及替果树作花粉传播的各种价格,果园及养蜂场是他常到的地方,访问了九户养蜂人家,成为半个专家。3个月后写出《蜜蜂的神话》并在《法律经济学报》发表,流传至今。

  房价走势为何与经济状况出现背离

  中国经济在探寻L形走势的底部,而部分城市却出现楼价暴涨的奇异走势,原因何在?“经济不好是事实,某些城市楼价上升也绝对真实。”张五常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这是3个不同因素合并的结果。

  第一个是高科技等人才大量流入,带动了特定城市房价的上升。他以深圳为例,像深圳这样以高科技行业为主导的城市,月薪八九千元的工作岗位很多。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数学很好的大学毕业生在这里找工作毫无压力,深圳因此吸引了来自全国的青年才俊前来落户。据说几年前,深圳只有1500万人口,今年达到了2100万人,按照现在的速度,若干年后就要达到3000万人了。如果深圳每年都增加这么多人口,楼价上升是必然现象。由于深圳楼价升得太急,附近的城市比如东莞、惠州,离深圳一小时车程,楼价也跟着明显上升。那些青年集中涌入的拥有高科技产业的城市,比如杭州、上海、北京的情况也是如此。

  第二个是成本大幅提升造成制造业萎缩的后果,投资设厂有亏损的风险,因此钱转向进入房地产市场。80高龄的老先生很倔,在多个场合包括在自己的博客中,一直坚持有点“不合时宜”的观点,当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出来时,他就担忧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不利影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令企业难以承受,是“未富先老”。

  “你说到东莞去开厂,人家说你神经病,根本没得做。”他曾举自己的亲身经历,父亲100年前在香港从事电镀行业,发明了一种抛光蜡,至今还是很好的产品。抛光蜡厂现在开在昆山,年年亏钱仍在继续,因为教授不希望父亲发明的蜡在自己有生之年消失。由于工厂地皮上建了其他厂房租出去,抛光蜡厂还能维持。“这个经验跟许多朋友是一样的,做厂输了叫‘救命’的人,反而在地产方面赚回来了,因为时间对,在房产上就能赚回来。所以我说做厂真的非常难,能够做厂而赚钱的人非常厉害。”

  第三个,外界对人民币汇率有下跌的预期,钱在寻找保值渠道。钱出不去,想要保值,只能投资房产,形成“困兽斗”的局面。他说,人民币汇率会不会跌他不清楚,但如果要买楼的话,当然还是要买高科技产业所在的城市。

  中国要鼓励制造行业发展

  中国的高楼价是不是已经逼近风险区域了?张五常教授写下了“W=Y/r”。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费沙列出的方程式,用来衡量财富。

  张五常教授解释说,W是财富,即资产的价值。目前而言,房产是财富,收藏品是财富,自己的学识也是财富。Y是年收入,也就是预期收入。r是利息率。这意味着,你的财富等于预期的年收入除以利息率。预期年收入上升,或者预期的利息率下降,财富就会上升。

  人对收入预期的转变,会导致财富的变化。张五常教授表示,就房地产而言,租金的变动,会导致楼价的变动。但现在出现一个问题,在某些情况之下,财富转变了。比如美国1929年之前,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财富飙升。显然这不是因为收入变了,也不是利息变了,这种现象会出现,但机会不多。财富无端上升得很急,然后发生急跌,可能会带来经济的大萧条。

  “假如我的儿女去念医学院,未来当医生,所以我今天多花一点钱也没有关系。这是预期收入上升,所以我现在财富上升了。假如突然间我的房子价格无端上升了一倍,我以为自己将来收入会上升。把房子卖掉,享受这个高收入,你可以做得到。但是楼价无端上升,又掉下来的时候,那就很麻烦了。”张五常教授说。

  那么,怎么判断中国当前的房价状况呢?张五常教授的观点是,情况还不是太严重,还没到危险的地步。因为现在房屋租金收入保持在1%以上,在1%-2%。预期租金上升带来的楼价上涨,当然是好事,预期收入提高使自己财富增加。“假如这个楼价上升,是某种情况逼出来的,那楼价下跌的话就会很麻烦。日本的经验是几十年都翻不了身。”所以他强调,中国一定要鼓励制造行业,制造行业是很难很难做的。同时,一定要把人民币汇率问题搞好。

  “我们现在的经济是有问题,但是现在这些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他说,要看到中国好的一面和差的一面。中国的青年很厉害,的确有很多青年在技术上脱颖而出。深圳有华为、腾讯、大疆这样的公司,杭州也有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中国人聪明,有干劲。假如要请一个技术上很厉害的年轻员工,在内地起薪只要8000-9000元,在香港需要两万元左右。在美国请一个相同水准的人,大概需要四五万元。要看到中国有这么多精英。但是他提醒说,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可能整个国家都搞高科技。现在很多工厂都搬到了越南、印度。中国不可以没有这些工业,农民工到城市来,不可能两天之内成为爱因斯坦,是慢慢捱出来的。

  他还是爱打赌,坚信自己会赢。“两年前我说,十年之内深圳会超越香港,他们不相信。最近我说,不需要等十年,现在已经超过了。我还可以肯定地说,十年之后,深圳会超越美国的硅谷。你们敢不敢跟我打赌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评论/专栏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邻声·话题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观点
   第C04版:趋势/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专题
   第C06版: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有问题,但不是不能解决的
新民晚报封面人物/金融城B02有问题,但不是不能解决的 2016-10-29 2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