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秦晋两国数代互相婚嫁,并有了泛指两家联姻的成语“秦晋之好”。又快到婚嫁“旺季”的春节期间了,拙文以《“秦晋”之好》为题,析秦、晋两字,赞先人造字。
甲文秦(图一)为左右两手举持木杵舂禾的景况,字中置双禾表示成熟禾谷的高产,故收获季节捣舂禾谷动作的“秦”又暗蕴粮多义。《说文注》秦:“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持杵舂禾的“秦”借用于盛产粮食地方的名称。陕西关中平原是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以种植禾谷为主。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自古以来就是大粮仓,称作秦地,陕西省又号称“八百里秦川”。
富庶的“秦”地为秦国文明兴起奠实强大基础,春秋时代秦襄公始立的秦国,秦孝公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定都秦腹地咸阳,国富兵强,民熙物阜。吉祥的“秦”字又是朝代名,由秦国统一了六雄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首个中央集权朝代。秦代北方与西方邻国称中国人为秦人;到汉时西域诸国更称整个中国为秦。殷商先民以持杵舂双禾寓丰收之义造出的“秦”字,后人用作地名、国名、朝代名,可谓慧眼识“秦”,都福报满满。秦字被藉它用后,秦的捣舂义由捣、挃字代替。
晋(晉,甲文,图二),先列出不同的三种解析。
1.《说文解字》:“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臸。”2.《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汇集学界基本识定云:“甲骨文一形是两支箭插入插箭器中形,会插入之意。”3.另有无稽之谈:晋的两个至指朝见天子俯首跪拜;曰,表示齐声赞颂。
再谨陈拙见:被学界否定的《说文》“日出万物进”说,其中晋的臸下为“日”字指太阳并没有说错。学界把此“日”释作“插箭器”则错了,并由此得出“会插入之意”的错误的结论。臸是指到达,但甲文双矢下没有表示到达的横线,小篆才添有(图三)。从甲骨卜辞中所有款式的“晋”看,双矢都并无“插入”所谓的“插箭器”,这种“插入”的无厘头甲文研究析字形法颇不专业严谨,古人甲文造字的笔画形体安排都是有道理的。“备(備僃俻犕鞴菔箙和“无亻備”等)”的初文才是两支箭矢或单支,实实在在地插入箭筐或箭架类“插箭器”的造形(图四)。
谈晋字,我自然想到了当代创意无穷的太阳摄影艺术。这是利用日出与日落时分的太阳与人的肢体语言或器物组合,巧妙抓拍出各种花样的摄影表现样式,美轮美奂。汉字艺术与摄影艺术是两个不同类别的艺术体系,似乎没有可比性,但就构成设计的创意美学来说,三千多年甲文与“日”搭配出的一些字,早有了创意太阳摄影风采:林间旭日与空中宿月同辉的“朝”,土地下日在烘烤的“春”,壁缝中日在透光的“隙”……“晋”无疑是“创意太阳汉字”系列中的代表作。晋的“日”非插箭器,亦非《说文》狭义的日出之日,就是一轮红日;而“臸”则是以双矢向阳构形表示上升字义。
谛视晋字,我意与古会。仿佛感到“晋”中极具能量的箭矢里含后羿射日臂力,呈夸父追日箭步,风驰电掣般地在高高天空划出两条倔强的弧线形,向着太阳晋进,最终箭镞直直地“落定”目标。此刻,双矢如古代将军头盔插着的一对雉鸡翎,若接若离地“插在”这遥远宇宙金灿灿太阳上。我觉得,甲文“晋的景观”,如先人用相机镜头抓拍下来抽象出的美图,何等威猛壮美与浪漫奇幻。其登峰魅力,又岂是太阳创意摄影可比肩。
“秦、晋”寻绎,朝乾夕惕。道心甚微,惟精惟一。“秦、晋”之好,构形寓义。窈窈冥冥,至法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