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0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念姑父赵景深
李葵南
  李葵南

  应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和上海古籍出版社邀请,作为赵景深的内侄女、唯一的家属代表,不久前我参加了由他们召开的《赵景深文存》首发式暨赵景深学术成就研究座谈会。

  在座的学者们介绍,我姑父赵景深16岁开始写作,28岁时就已经出版了畅销二十余版的《中国文学小史》等35部著作,并于当年被复旦大学聘请,成为除陈望道之外,中文系年资最高的教授。他在自己毕生热爱的文学园林中辛勤耕耘60年,出版五十余种学术著作,涉足文学的多学科、多门类都有创始之作。《赵景深文存》属于《复旦中文先哲丛书》系列,共两卷计100多万字,跟我姑父的学术研究成果相比,只是沧海一粟,由于其高足江巨荣教授的精编细选,还是浓缩了姑父的学术精华。

  学者们回忆了当年受教于我姑父的经历,对他博大精深的学识和豁达的胸怀赞叹不已;对他全心全意提携后人、诲人不倦的师德津津乐道。我姑父的藏书多达几万册,几乎覆盖了他所有房间的墙面,也因而上门求书之人络绎不绝……

  我是在十年浩劫之后转业回沪的,亲见我姑父虽惜书如命,但对待那些来借书的学生或慕名而来的读书人,皆来者不拒。但让我不忍心的是,姑父当时已近八十高龄,但为了满足别人所需,他会毫不迟疑地从三楼走到二楼,从大房间走向亭子间。有的书位于高高的书架上,他就自己搬把椅子,爬上爬下。交给来者的书,都是他亲自用牛皮纸细心地包好的。借书的人实在太多,姑父还专门备了本小册子,记录借书人和所借的书。常听我姑父对借书人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毕竟也有擅自取走并迟迟不还的。

  我十分惊叹姑父的记忆力,他的脑袋简直就像个电脑。无论哪本书,他都能很快从几万册书中找到。无论谁想找什么资料,他均能准确地告诉对方怎样找。也是凑巧,有一天我去看他时,美国哈佛大学的两位教授来访,好像是为了《玉兔记》的有关问题前来求教。只听姑父毫不迟疑地说出了对方想要的答案,答案甚至精确到在哪本书的第几页第几行!

  写信给姑父的人非常多,多数是请他修改文章、探讨学问的。他每信必复,并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问和盘托出。姑父生前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每个月的零花钱几乎都用于购买信封信纸和邮票。一位曾经的学生回忆,他在我姑父卧病在床时前去探望,姑父拉开了两个塞得满满的抽屉对他说:“上面抽屉里的信因为生病还没来得及回复,下面的都已回复了。”学者车锡伦说,不少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学子在我姑父的帮助下出了书并小有成就。

  孩提时我们家和姑父家住在一幢楼,我和姐妹们少不更事,经常会楼上楼下,从一间房间窜进另一个房间,当然也包括我姑父姑妈的房间。每每于此,埋首于书桌前写作的姑父任凭周围“地动山摇”连头都不会抬一抬。最让我好奇的是,姑父连上厕所时也“手不释卷”。听人说“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心想,姑父的学识就是这样养成的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跟着高铁看神州
   第A05版:跟着高铁看神州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家装专版
   第A08版:文体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新春读书推荐/文体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新春读书推荐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连载
   第A15版:阅读
   第A16版:广告
距离
愿风景年年依旧
怀念姑父赵景深
鸡年大吉(中国画)
酸甜苦辣
春节,有馒头供应
古代睡觉有说道
新民晚报夜光杯A12怀念姑父赵景深 2017-02-01 2 2017年02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