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东芝第一次引发外界忧虑。这家创立于1875年的百年企业两年前曾经曝出令人震惊的财务造假丑闻。日媒披露,从2008年到2014年底,东芝虚报了超过2200亿日元的税前利润,时间跨度长达7年,多名高管涉嫌参与其中。
东芝的困境也是许多类似日本企业境况的缩影。除了东芝,数家日本老牌企业近年都曾出现财务造假、违规投资等经营丑闻。企业高管在新闻发布会上深深鞠躬竟也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其中2011年奥林巴斯公司的“天价咨询费”事件被视为日本企业史上最大的金融丑闻。奥林巴斯在2008年以22亿美元收购英国医疗器械制造商Gyrus时,曾向咨询机构支付高达6.87亿美元以掩盖亏空。
日本老牌制造企业的经营危机,有来自外部大环境的原因。过去十多年,日本消费市场面临转型,致使东芝、索尼等传统巨头不得不降低电子产品比重,转向更具前景的新业务。然而对于深耕技术的老牌日企而言,在新的领域投资战略的选择、市场份额的占领都是不小的挑战。甚至在一些日本人自己看来,日本大公司就像身形巨大的恐龙,面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行动缓慢。
另一方面,一系列丑闻揭开了日本企业治理文化中迟暮沉沉的一面,使其长年塑造的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印象被打破,引发外界质疑。根据国际企业治理评价机构(GMI)的报告,日本企业的内部治理水平在受调查的38个国家中仅排名第33。此外,日企传统的“老人政治”及“王国体制”常常引发各种暗箱操作:会计制度缺乏透明度、企业的监督管理岗位形同虚设……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传统企业需要反思自己的治理模式。类似事件不仅仅是企业经营者的问题,还与日本社会整体正义感的脆弱和规范意识的缺失有关。在一些日本大企业里,加强规范意识的举措还往往会流于形式主义。评论家冷泉彰彦曾指出,在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之下,日本社会正变得冷漠。
目前,东芝的命运引发了日本社会的关注。有分析认为夏普的命运或将重现在东芝身上。2016年,拥有百年历史的夏普公司在马拉松式的谈判后决定接受鸿海的收购,刷新了日本家电巨头被外资并购的历史。不少日本人希望东芝尽快靠自身力量实现企业重组、缓解经营困境。日本经济界高层、商工会议所主席三村明夫日前就东芝的经营危机颇有深意地表示,“东芝堪称日本的财富,希望能留在日本”。 本报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