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友聊起青春,颇多感慨。十几二十岁,谁都不会把手头拮据当回事儿,仗着年轻就是本钱,一辆破自行车就能满城晃悠,一首歌可以反复听上百遍,校门口的大排档就能吃得欢天喜地。自由自在是张贴在额头的标签,谁也无法束缚自己,青春似乎也可以无尽挥霍,总也不着急。
然而,一眨眼,无尽的青春就在不知不觉中过了保质期。“成人世界”的“慎重处世”突然变成“正途”,人生也仿佛进入“加急通道”。不少人开始变得急吼吼——看片喜欢快进,拍照最好立等可取,排队总想着插队,办事先想有无“后门可走”,创业最好一夜暴富,做事自然要名利双收。浪费时间的事,做的人越来越少。
最近看到一个故事,一位美国鸟类学家为了让曾经在缅因州附近一个小岛上生活的北极海鹦重回故土,想尽了各种办法。终于,在他的各种努力下,1981年6月,小岛迎来了100年来第一只自然降生的海鹦,之后的几十年里陆陆续续又有1000只海鹦在那儿繁衍、生活。整个过程,他足足花费了45年。在只看重结果的急吼吼人眼里,这位鸟类学家做的事看上去“毫无意义”,又蹉跎了那么多年的岁月,但鸟类学家却认为过去“浪费”的时间和失败后的重新等待都是值得的。是啊,如果人总在追求名利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是不懂这45年的时光意义的,自然也就和快乐擦肩而过。
另外一个故事却令人唏嘘和深思。上周末的南京南站,一名男子为了赶抢去21号站台,从22号站台跳下轨道,全然不顾当时列车已进站。结果,他被卡在了站台与列车间。如今,谁也不知道他为何如此迫不及待,为何不愿“浪费”那一点绕路的时间,因为,为赶这时间而破坏规则的鲁莽举动,最终让站台成为他的人生终点。而这样的悲剧却不是第一次耳闻。
此前也有人讨论过中国人为何成为最不耐烦的地球人,什么都要赶,小到个人成长,大到市政建设,就比如,竞争的号角从胎儿时期就要吹响,家长们明知拔苗助长的恶果却仍然早早地开启孩子的启蒙教育。其实,浪费一点时间又何妨,成才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都是“欲速则不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