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禇慧玲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上海推行高校自主招生的一系列改革举措。1993年,以原工业大学为自主招生的试点学校,上海采用试点和扩大试点的方法,包括招生计划、考试科目、录取标准和收费改革等。这期间,值得关注的还有1996年的上海“三校生”高考改革,1998年上海二期课程教材改革项目启动。1999年上海综合能力测试改革首先在保送生中试点。2000年开始,上海在全国首批试点春考,考试对象以往届高中毕业生为主,最鼎盛期共有十多所高校参与招生,有2000多个招生计划,考生也曾一度超过万人。然而,随着考试方式的多元及名校相继退出,春考吸引力有所下降,同期试点的北京、安徽、内蒙古三地叫停,仅剩上海“坚守”,但参与院校、考生人数等已大幅下降。
此后,上海提出“解放两端、稳住中端”,鼓励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探索招生新模式,直接促成“高校专科层次依法自主进行入学考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的破冰之举。应届三校毕业生可选择参加5月份举行的高职高专统一招生考试或6月份举行的普通高考。
2003年,全国22所高校获准可按当年招生名额的5%进行自主招生。2006年起,复旦、上海交大进行的“预录取”式自主招生探索,通过“自主笔试+面试”的方式,每年在上海各自预录取数百名考生。2010年起本市探索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学生报考中职校,就读3至4年后,如考核合格直接升入对口的高职校,2年后即可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证书。在此基础上,学生能通过专升本考试获得本科学位,还可报考专业硕士。
随着2014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序幕的拉开,上海作为高考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的试点省份之一,任务艰巨,备受瞩目。改革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高考科目组也从“3+1”到“3+3”,特别是新推出的等级考科目组,这些都是高考改革的全新探索,也是从应试教育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此,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近日在上海招考热线上回应了网友的关切,认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反映高校的需求,隐含了不同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高中生的学习科目要求;又由于不同科目成绩等第的可比性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制度设计,它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教学水平等综合因素。
郑方贤说,此次高考改革方案提出了“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关联度”的要求,本市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是充分体现这一要求的,只是长期的习惯使得我们关注的焦点或引起的焦虑往往集中于眼前的分数上,而经常忽略对高校招生需求的认识以及对改革系统性的认识。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