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洋称自己是“一个从学校门走向另一个学校门的人”。1972年,上海恢复了技校,他就进入上海冶金机械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应用技术大学,分在机械专业,方向是培养助理工程师,学习的是机械设计。在校期间,他的文体表现很突出,做了很多学生活动,成绩也不错,毕业后就留校做了教师。而后从事了四年的冶金专业实验室的工作,但是心里一直想的还是自己最喜欢并且始终想从事的文艺事业。江海洋说,直到今天才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幸运是一生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业。而这,正是高考给予他的机会。
江海洋回忆,1977年的招生很突然,真感觉措手不及,起初以为工作还过得去,也就错过了当年的考试。后来身边的人都在报考各大院校,高考的形势也逐渐明朗,1978年他终于决定参加高考,第一个选择了电影学院。本想报考表演系,但在做演员的父亲的建议下还是报考了导演系,初入导演系的江海洋年龄算是班级里很小的。
在大学里,江海洋天天都问自己:“我是什么,我要什么。我的专业是什么,生活目的是什么。”就像第五代导演,他的那些同学一样,比如张艺谋、陈凯歌他们都知道“我要的就是电影。”事实也就是这样,导演班的同学们现在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江海洋感慨地说:“高考其实给我带来了不同的命运”。首先是感恩,其次是反思,能够感恩前辈,敢于抓住时代的机遇,反思民族和国家的多次变革。
在孕育《高考1977》时,江海洋曾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和感受,融入最初一万三千字的电影提纲中。影片中最让自己激动的片段是知青们坐着拖拉机去参加考试——当拖拉机半路坏掉跑不动的时候,他们仍奋力往火车站赶,有些人互相搀着跑,还有些倒下跑不动的叫着前面的人一定要好好考。不知道多少人在路上倒下,没赶上火车就等于没赶上人生的变革。
江海洋感慨,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恢复高考,也就恢复了整个民族的理性,恢复了公平公正公开。”江海洋认为,中国77届、78届中学生给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恢复高考不仅仅对于他们产生影响,而是对这一代人,以及这一代人的后代,甚至是后代的后代都能产生影响。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