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天,上海今夏已有20个高温日(最高温度大于等于35℃)、14个酷暑日(最高温度大于等于37℃),其中有3天最高气温突破40℃的极值。此前的7月21日,徐家汇观测站的最高温度定格为40.9℃,成为上海有气象记录145年以来的气温最高值。
如此酷暑,已经超越通常夏天的承受能力。感谢空调的发明,使大多数人可以在室内安然度夏。然而,在我们身边,依然有很多人必须在宛如桑拿房的户外工作,用自己的汗水换来城市的正常运转和一方平安。人都有同理心,酷暑中的劳动者格外受到市民的关注。
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电力抢修人员、物业保洁保安……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户外工作者都有单位把“清凉”送到位,从清凉解暑的饮料到毛巾人丹,还有人社部门规定的高温津贴;建筑、环卫行业还对户外作业时间进行了调整,避开中午前后最热的时段。然而,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却是例外,他们就是快递员和外卖送餐员。
这个行业很特殊,天气越恶劣,他们越忙碌。天气这么热,谁都不想出门,有人顿顿叫外卖,甚至一棵葱也在网上买了送到家。快递员、送餐员的收入是计件制的,多劳多得,为了多挣些钱,他们甘愿顶着烈日在大街小巷奔波。
最近如果注意一下外卖小哥的装扮的话,会发现有点特别:在烈日下奔波的他们手臂雪白雪白的。其实,他们是从手腕到肩膀套了一层白色的有弹性“袖套”,估计已经有人因为手臂皮肤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而晒伤了,才发明了这种“防晒袖套”。据统计,每个送餐员每天平均送餐40单,每单派送用时20分钟,相当于每天要持续工作10多小时!有一名外卖小哥短短两小时竟送了20多单!
上周,本报报道了某快递公司80后“单王”小邱的故事。每天早晨,小邱7时准点到公司,扫描、整理完货物后,前往商务楼和居民区,他先到最高楼层,将包裹搬出,逐层楼往下配送。电梯里只有通风口,工作服很快被汗水浸透。中午,他会在网点休息一下,下午再去送快递、取单,下班总要在晚上9点以后。一天下来,小邱平均要送150-160单,接200单,工作时间长达14小时。
那么,如此高强度的户外劳动,高温津贴有没有保证?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规定,企业每年6月至9月安排劳动者露天工作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夏季高温津贴。高温津贴每月200元,执行时间为每年6月至9月共4个月。
日前,美团兼职送餐员没有高温津贴的问题被媒体曝光。一个已经在美团工作了一年多的外卖小哥说,今年美团将部分送餐服务外包,但签兼职合同的送餐员都没有高温津贴。面对记者的镜头,外包公司表示,他们不了解情况,知道后将补发高温津贴。另一家外卖平台“饿了么”则表示,夏天每月都会给职工发几百元高温费,每天还有饮料供应。
快递行业同样令人担忧。一家在全国有2.7万个网点的快递行业巨头表示,高温津贴由各网点自己负责,有的网店发放,有的不赚钱就不发,不过会提供西瓜、绿豆汤。“单王”小邱说,公司在七、八两月会发300元左右的高温费。但是,上海高温津贴的发放规定是从6月至9月,共4个月。能够严格执行的外卖平台和快递公司并不多。
除了高温津贴,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温下的劳动保护。我国劳动法规定,工作时间为每天8小时、一周40小时,但快递员、送餐员远远超出这个标准。人的体力是有极限的,高温天连续工作十多小时,这是对健康的损害和透支,也是几百元高温津贴所买不来的。一个快递员、送餐员每天的工作时间、送货(餐)数量,是否也应当予以限制,而不是想送多少送多少?
时下,快递、外卖的市场规模已经相当庞大。有的企业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但管理依然简单粗放。快递员、外卖小哥为了抢时间而随意违反交通法规,事故频发,触目惊心;而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同样成为企业发展一大短板。如果这两大短板不补上,企业的健康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快递、外卖行业不能再野蛮生长,制订有关用工制度、薪酬支付、劳动保护等方面规范,刻不容缓。同时,上海是一个法治完善的城市,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除了通过媒体监督外,劳动监察部门是否应主动出击?
房龙曾在《人类的故事》中说,人类之所以发展科技,是基于“偷懒”的需求。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发明创造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在互联网时代,快递、外卖行业的出现同样如此,但又有些不同,在你偷懒的同时,也有人更辛苦了。
除了白色的“防晒袖套”,拿什么来保护你,烈日下的外卖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