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玉屏手杖走天下
蔡一宁
  ◆ 蔡一宁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我国贵州省黔东玉屏制作的平箫玉笛闻名遐迩。自明清起至民国,当地制作箫笛的工匠精益求精,代代相传,把箫笛制作艺术推向高峰,涌现出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行家里手。其中就有郑维藩、郑芝山、郑紫山、张仑山、张嵩山、王金山、王银山、吴春山、吴云山、彭忠山、杨春山、黄仲山、洪平山、罗云山、谢嵩山、聂凤鸣等,他们精雕细刻的箫笛远销海内外。这些艺人们为了生计,也常选用当地的优质竹材制作一些精美的手杖,专供天下驴友享用和留作纪念,借此把黔东悠久历史文化传播出去。

  笔者收藏有一支玉屏竹质手杖,此杖长92cm,球形杖首由根瘤隆起部雕成,直径3.5cm,杖身直径2.5cm,全杖满工满刻。古人云:“杖有铭,所以寓劝诫之意”。此杖中段用行草书阴刻清代郑板桥《浪淘沙·洞庭秋月》词:“谁买洞庭秋,黄鹤楼头,槐花树老桂花稠。才送斜阳西临土,月上帘钩。茫茫大江流。夜静云已收,万条银线满江浮。不用画船孤舟去,我自神游”(其中个别用词与原作不同),并刻有“右调、洞庭秋月、左句”等字样;上段刻行书阴文“民卅五年孟夏月”纪年,并开窗镌四字篆书阳文“旅黔纪念”;下段照常是行书落款“黔东玉屏,黄仲山精刻”。所有杖铭均填以白色或绿色。这支制于1946年的手杖竹质古朴坚实,包浆厚重,已呈红褐色,所镌杖铭笔力精绝,隽秀清峻,55字一气呵成,寓意更具深契热爱自然、神游山河之人之情意,旨在劝慰老人要抛却失意,乐得自在,安然归隐,潇洒走人生。显然,这是一支“年逾古稀”、文人气息浓厚、值得收藏之杖。如能执此杖壮游天下,岂不悠哉乐哉?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倦鸟归林,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重要代表人物。板桥先生生性洒脱,怀抱“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为人做官追求理想境界,醉心向往庄子“逍遥游”。当困于仕途,身心俱疲时,尤渴望能遨游于天地之间。于是《浪淘沙·洞庭秋月》就成了其深情吟唱。

  据悉,我国手杖文化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就已出现。手杖,亦名扶杖、拐杖、拐棍。在古代,它不仅是助老行走的工具,更是敬老尊贵的体现。陶渊明《归园田居》曾咏:“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苏东坡《定风波》词则云:“竹杖芒鞋轻胜马”。手杖作为“贵儒”的象征,风行于世。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始及兴盛,手杖文化也登堂入室,成为了上流社会的“佳侣”。在老上海,手持“斯蒂克”(手杖的译音),那绝对是涵养优雅、绅士风度的体现。然而,随着我国改朝换代、“移风易俗”,手杖文化的传统渐行渐远,甚至逐渐退出了文化历史舞台。然而,改革开放后,古董手杖收藏重又成为风尚。上海收藏家陆杰瑞坚持数十年,搜集足迹遍及五湖四海,已收藏了600多支古董手杖,并成立了国内乃至亚太地区第一家手杖博物馆,为我国重塑“绅士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郊野大地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金融城
   第A1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0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专版
   第A24版:福彩专版
“被逼无奈”收藏外国钱币
玉屏手杖走天下
道法自然成方圆
形意根雕《石库门的记忆》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A21玉屏手杖走天下 2017-12-02 2 2017年12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