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在世界各地向全球传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在世界各地向全球传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在世界各地向全球传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在世界各地向全球传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2017年12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世界各地向全球传播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沪产二胡高手
纷纷“回炉”提升
朱光 赵玥
■ 清水久惠
■ 王永德
■ 何伟山
  国内古典音乐教育界曾有人发出“培养一个出国一个”的感叹,但在如今的民乐界却出现了“回炉”求提升现象,尤其是二胡专业。日前,在上音90周年华诞之际,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二胡高手都纷纷回到上海。这些高手有三个共同点,一是都毕业于上音,二是都是音乐教育家王永德教授的学生,三是均每年来往穿梭与海内外,传授二胡演奏艺术,传播民族文化。

  清水久惠

  自组“清音水韵”二胡团

  日本姑娘清水久惠,3年前在京都组建了“清音水韵”二胡团,最近几年每年都要带团员和日本的二胡爱好者来中国,要么参加交流演出,要么举行文化之旅。她第一次来中国是1994年到上海戏剧学院留学,当时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而来学习汉语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她迷上了二胡,开始到上音找二胡老师学习,拉一些简单的曲目,例如《天仙配》《小白菜》以及日本民歌《樱花》等。毕业后,她回日本待了一两年。

  学会中文20多年的清水久惠谈及对二胡的爱,依然表示:“太难以形容了,我的中文还不够好。”不过,她补充道:“你不觉得二胡的声音最接近人的声音吗?日本传统乐器里很少有拉弦乐,虽然也有一种胡琴,但是声音完全不一样。”

  在日本,她主动找到日本的华乐团,表示自己学过一点二胡可以帮忙。工作之余,她就活跃在华乐团里。一天,她在报上看到了上音民乐团到当地表演的消息,再次主动联系,又遇上了在上音学习时遇到过的二胡演奏家王永德、陈春园,以及唢呐演奏家刘英等。在与上音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她决定辞去在日本的工作,回到上音继续学习二胡演奏。

  如此一来,坚持至今十余年。起初,她在日本积极参与各类中国民乐的演出活动,甚至还在大阪参与组建了中国音乐节。“本来,我和二胡爱好者一有活动就聚集在一起;但是到后来,即使没有活动,我们也想聚在一起拉二胡,所以干脆就组建了一个二胡团。”这就是“清音水韵”二胡团的由来,“名字,也是王永德教授起的。”日本的二胡乐手基本上都是王永德的学生——当然是通过清水久惠的介绍。她不仅仅是王永德的“翻译”,还是二胡传播到日本的桥梁。下一次来上海,她还要带领日本二胡爱好者参观民乐一厂二胡车间、参观博物馆,全方位地了解中国文化。 

  李歌

  在加拿大推广中国民乐

  从小在武汉学二胡的李歌,高中、本科来到上海跟王永德教授学二胡,9年前随父母移民加拿大之初,“觉得二胡在北美根本不可能有市场”,但是请教了王教授后,她换了思路,“发现民乐道路相当宽”。她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钢琴教授合作探索民乐与古典音乐甚至现代音乐的结合可能性。如今,她以二胡聚集了一大批北美作曲家。

  她从未想到自己能在加拿大以二胡为职业。目前,她已经成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音乐选修课的老师。迄今为止,她已经带出了100多位学生,其中超过66%是华裔,十分之一是加拿大土生土长的白人学生。她的二胡教学更加多元包容,会在钢琴、吉他、提琴等西洋弦乐里,找到与二胡的异同,让各国各民族的学生,都易于理解二胡的奥秘。

  李歌在国外才开始从事二胡教育专职工作,自感通过二胡“教书育人”,责任感倍增。学二胡的加拿大学生,选修这门课程是为了传播文化、撒播欢乐,而不是一个人在家闷着苦练技巧。他们经常到敬老院、社区、学校里演奏给更多的人听。

  何伟山

  新加坡民乐普及率很高

  新加坡有560万人口,华乐团(相当于“民乐团”)有200多个。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新加坡华乐团。该团行政总监何伟山感慨道,正因为有了上音民乐系和王永德教授,才有了新加坡华乐团。华乐团有86名演奏员,其中一半都是北上广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上音培育出来的人才对现在整个世界的专业民乐团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永德以及弟子段皑皑等二胡演奏家,经常受邀到新加坡担任考级和大赛评委。何伟山认为:“王永德是硬件、软件之外的‘心件工程师’,王永德用心开启了一个伟大的工程。”新加坡华乐团还经常到中国各地演出,有个别成员还经常与上海民乐团等各类乐团合作。何伟山现在每个月都要来一次上海,分享专业乐团的经营管理经验,12月10日还会参加上戏的国际艺术管理论坛,“这个世界正在变小,这其中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席记者 朱光 见习记者 赵玥 

  马上评

  音乐让天下成一家

  二胡,其实也不是中国本土“原创”的民族乐器。“胡”字,就昭示了其身世——来自西域。它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大地,在此生根发芽,反而在其出生地未曾散开枝叶。扬琴、唢呐等这些看似“中国民族乐器”走的也是这一脉。

  但是,身世并不妨碍二胡、扬琴、唢呐等民族乐器的源远流长,汉民族找到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定位,并把它们的优势发扬光大,甚至成为“金字招牌”。二胡在日本、新加坡的感染力,足以令当地人折服。

  身世也明确了这些民乐的发展方向——唯有与各地文化交融、互动,才可以发展壮大。新加坡不大,但是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文化节庆活动尤其频繁。在交流、融合之后,民族的也就成为国际的,创新力随之涌动,生命力随之蓬勃。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郊野大地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金融城
   第A16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18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0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22版:专版
   第A23版:专版
   第A24版:福彩专版
沪产二胡高手 纷纷“回炉”提升
扫一扫添加新民体育、新民演艺微信公众账号
两代球王一吻泯恩仇
《告别交响曲》旋律回荡在听众的耳际
新民晚报文体汇A08沪产二胡高手
纷纷“回炉”提升
2017-12-02 2 2017年12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