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可以为善”
白子超
  白子超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告子上》

  端,端倪、萌芽、苗头、起点之义。四端,指仁之端——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义之端——羞恶之心、礼之端——恭敬之心(辞让之心)、智之端——是非之心。人有四端好像人长双手双脚,自然而然。

  乃若、若夫,转语词,“至于”一词与之相当。情,实情,引申为本性。才,通材,材质,指人天生的资质。孟子所谓的善,是人的资质“可以为善”。现实中有不善,不能归罪于原始的资质。

  孟子讲“善端”,讲“可以为善”,站得住脚。情或才,确实蕴含善的基础、善的可能。这个说法没有漏洞,比“人无有不善”(《告子上》)这一不留余地的论断更加严谨,更加科学。

  萌芽为苗木成材提供了基础,起点为终点成功提供了可能,故“可以为善”只是“现实为善”的基础和可能。基于此,有学者认为概括孟子性善论不宜用《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而应说人性“向善”。此说可供参考。

  问题是,善与恶相对,孟子为什么只说“善端”,不说“恶端”;只说“可以为善”,不说“可以为恶”?孟子只强调正面,根本不提负面,乃是“从孔子的仁道出发,对人性加以正能量的道德判断,激发和弘扬以仁为核心的人生取向和处世原则,为正面、积极的人生价值奠定理论基础”。孟子头脑中是否有恶端概念,是否认为本性可以为恶,人们不得而知。

  然而,现实中有大量恶的存在,孟子看得清清楚楚,但只是说“非才之罪也”。实践中的人性称“习性”。本性是内在的人性,而习性是外在的、表现出来的人性。唯物主义者尤其重视实践,因此认为习性问题比本性问题更加重要。在孟子那里,本性之善与习性之善的关系,是一种自然延续,好理解;而本性之善与习性之恶的关系,只模糊地说“人之可使为不善”,缺乏直接的深入剖析。这又是孟子论说中的不足之处。

  事实上,孟子主张“先觉觉后觉”(《万章上》),十分重视教育,让民众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按孟子的逻辑,应是让人的善端发扬光大,让可以为善变成现实为善。也就是说,善端是内在的,要成为显现的善,离不开前文所述内在之“思”,能动地思考和探索,也离不开外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的结合,才能结出硕果。

  关于人性,孔子只有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的本性相差不多,而习性相差很大。其中,没有善恶之辩。

  正因为孔子之说高度概括,所以才挑不出毛病,成为无可辩驳的真理。而正因为孟子之说具体、复杂,所以才显现漏洞。学问,本该刨根问底;真理,需要寻根溯源。讲性善的孟子,讲性恶的荀子,都是探索者,都应受到后人的景仰。

  以今人眼光,如前所述,人性还有属性一说,用以确立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属性与本性是不同语境中的用语,两者内含没有根本的不同。人性亦有品性一说,既可针对本性,又可针对习性,但多指习性,意在强调道德。总而言之,人性是个大概念,极其丰富,值得有心者不断深入钻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广告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
   第A07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专版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阅读/连载
   第A26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7版:金色池塘
   第A28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9版:家装之窗
   第A30版:家装之窗
   第A31版:家装之窗
   第A32版:家装之窗
2017盘点
“可以为善”
隔空望
欢喜酸菜
遐迩集
瞬间留下的永恒记忆
新民晚报夜光杯A23“可以为善” 2017-12-29 2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