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瞬间留下的永恒记忆
许朋乐
  许朋乐

  上海影协有条代代相承的“家规”:每到酷暑寒冬,每逢过年过节,抑或庆生祝寿,影协的领导必然会去探访拜望一些老艺术家。我在和这些前辈零距离的接触中,真正体验到家的温馨,亲身感受到这些名家大师的可敬可亲和可爱。

  今年已达期颐之年的沈西林是位老资格摄影师,经典名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就出自他之手。第一次去他家拜访,闲聊中发现这位“老克勒”对吃津津乐道,什么菜什么味,应该怎么配料怎么烧,说得有板有眼、有滋有味。他唯恐我不信,执意让我品尝了他刚做的熏鱼。一块香酥可口的熏鱼让我领教了他的厨艺,我不禁啧啧有赞。没想到,第二天,老先生居然端了一大盒精心制作的熏鱼送到我的办公室……十多年过去了,那熏鱼的味道似乎还在舌尖上。

  陈鲤庭导演,天马电影制片厂老厂长。他90岁生日时,我第一次和他亲密接触。老人性格开朗,思维敏捷,因为耳朵失聪,无法与人正常交谈,于是一块小黑板成了我们之间的“传声筒”,我先写一句,他再写一句,有问必答,来来回回,细说慢聊,他幽默风趣,不时令我捧腹。正值我们相“写”甚欢时,突然感觉我犯了傻,我随即在黑板上写了一句“陈老,你别写了。你说吧,我听得见!”陈老愣了一下,丢下手中的笔,哈哈大笑。如今,陈老已驾鹤西去,可那朗朗笑声犹在耳边回响。

  艾明之,我尊重的作家、编剧。那年盛夏,我登门“送清凉”,他和我聊了从事电影文学创作的切身体会,我受益匪浅。临走时,老先生说了一句“来而不往非礼也”,顺手拎出一套包装好的《艾明之全集》,作为礼物馈赠予我。过了两年,我又去“送温暖”,老先生依然和我聊文学,依然恪守“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古训,又送了我一套沉甸甸《艾明之全集》。如今,这两套全集成了我对他的永久纪念。

  舒适在世时,几乎每年我们都会去看他,每次去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舒适和老伴凤凰像迎接远归的孩子一样,准备了点心水果,张罗着茶水咖啡。舒适老师双目失明,耳朵又背,看不见听不清,性子又急,常常“七里传到八里”,凤凰老师就贴着他耳朵做“同声传译”。后来我们听说舒适老师酷爱吃“拷扁橄榄”,再去时就给他带上一包。他像孩子似的,吃了一粒还要吃一粒,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也就顾不上询东问西,这下凤凰老师消停多了。

  老八路出身的演员、导演汤化达,晚年独居,我们常去看他,应该说熟门熟路,可偏偏摆了一次乌龙,至今想起来仍愧疚不安。那次,老人病了,我们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去探望他,可是到了他家门口,摁门铃没人应,打电话无人接,怎么回事?我急了,使劲擂门还是毫无动静,一种不祥的预兆爬上心头,正当我焦灼万分、束手无策时,突然楼下有人叫“许朋乐同志”“许朋乐同志”。我一惊,那不是汤导的声音吗?我飞速下楼,果然见寒风中汤导穿着睡袍站立着。原来汤导住在一模一样的另一幢楼内,他左等右等不见我们人影,估摸我们走错门了,便颤颤巍巍找来了。那一瞬间,我无地自容,恨不得挖个洞钻下去。

  十日谈

  影协是个家

  责编:殷健灵

  影协不仅要传承发扬老一辈影人精神,更要激励支持年轻一代电影工作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广告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
   第A07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专版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阅读/连载
   第A26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7版:金色池塘
   第A28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9版:家装之窗
   第A30版:家装之窗
   第A31版:家装之窗
   第A32版:家装之窗
2017盘点
“可以为善”
隔空望
欢喜酸菜
遐迩集
瞬间留下的永恒记忆
新民晚报夜光杯A23瞬间留下的永恒记忆 2017-12-29 2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