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越来越低,天气越来越冷。传统的养生提出,一年四季存在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现代营养学认为,身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代谢率明显增加,对能量的需要比其他季节高;因此,需要吃足够的食物,来保证能量的充足供给,以维持正常体温,抵御严寒。在寒冷的冬季,身体对一些维生素的需要量也增加。冬季饮食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 食物足量、营养均衡
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对能量的需要增加,需要注意能量的充足供应。保证足够量的主食,建议每天吃半斤至八两的谷类食物,除了馒头、米饭、窝头等,可以“软硬兼施”,经常喝杂粮粥。寒冷的冬天,喝碗热腾腾的粥,不仅可以驱寒保暖,更能养生。冬天天气干燥,再加上人们吃肉较多,活动量减少,很容易发生便秘。杂粮粥不但含有一定的水分,其中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的数量较多,能帮助清肠通便,对便秘的人很有帮助。而动物性食物不仅含蛋白质丰富,还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可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抗寒防病能力。每天应该有三两到半斤的动物性食物,可以包括瘦肉、蛋类、家禽、海鲜或者奶制品等,经常变换种类。
二 少吃生冷、多喝粥汤
冬季食用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肠胃,造成腹痛、腹泻等。因此,注意选择适宜的烹调方式也很重要。建议在加工冬季食物时,尽量多采用炖煮、清蒸等烹调方式,这样更易保存食物营养。冬天天寒地冻,故冬天进补正当时,冬季喝汤不仅利于消化吸收,更能养身健身。冬天气候寒冷容易让人患上感冒,多喝汤是防治感冒有效的方法。鸡汤、骨头汤、鱼汤、菜汤可使营养得到充足的补充,增强人体抵抗力,有效地抵御感冒病毒侵袭。煲汤由于制作过程中比一般料理少了油煎、油炸的过程,除了可以预防肥胖之外,更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因此当人们虚弱生病时,汤品更是补充体力又不伤肠胃的营养佳品。
三 适量补充、点到为止
冬季寒冷,日照时间缩短,人们的户外活动减少,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注意经常吃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比如奶类、豆制品、海产品、动物肝脏等。冬季可供选择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如夏秋季节丰富,容易出现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不足。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还能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因此,应注意蔬菜水果的补充;还可以选择营养素补充剂,补充膳食中的不足,但是不应作为营养素的主要来源,原则是适量、不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