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1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郊曾有“梅花源”故址犹可寻
江跃中
■ 相传为王家祠堂(问梅堂)的老房子
  提起“桃花源”,对于它的出典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说到“梅花源”,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在梅花初绽之际,上海史专家、市政协委员朱少伟告诉记者:明代沪郊曾有“梅花源”,如今其故址犹可寻。他建议开发利用“梅花源”,使“桃花源”和“梅花源”两个文化典故有所呼应,相得益彰。同时,也是对沪郊人文底蕴的一次深度挖掘。

  御史广植梅

  据朱少伟委员介绍,早在明代后期,王圻便于沪郊兴建了一个驰誉遐迩的赏梅胜地——“梅花源”。

  王圻的祖籍为嘉定江桥,在京城当御史期间,因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受到权臣忌恨,曾接连遭贬。卸职还乡时,“植梅几千株,引水环绕,花开香闻数里”,每年花开季节八方游客驾舟而来,情趣远非别处能比。他还在这里辟侣鸥池、架石桥、垒土山,题名“小邓尉”。

  “梅花源”原系王圻书房外的花园,后来周边植梅成千上万株形成胜景,才成为王氏整个私家园林的名称。随着它的声名远扬,以及当地人口的迅速增加,附近慢慢出现集市,乡民们谓之“梅源市”。

  胜境历动荡

  入清,因社会动荡,“梅花源”的建筑物逐渐破败。到嘉庆、道光年间,其故址已演变成“梅花村”。朱少伟委员判断:“根据前人文献的记述,至清末,‘梅花源’的梅林依然有残存。”

  由于沪郊历史上行政区划屡有变化,王圻与现在上海的嘉定区、闵行区、青浦区都有地缘。这样,“梅花源”故址究竟坐落于何处,就变得难以确定了。

  民间有传闻

  朱少伟委员曾多次赴沪郊探寻“梅花源”故址。在嘉定区江桥镇五四村,一些老人向他讲述了王圻爱梅的传说,并告知这里旧有“大宅里”地名。当地还有相传为王家祠堂(问梅堂)残存的老房子。

  这一度使他陷入迷惘,但通过分析,很快就豁然开朗:古代的私家园林实际跟农庄差不多,无严密、正式的围墙;当年,王圻在隔吴淞江而相望的江桥、诸翟应均有宅院,并皆以梅著称,遂使两地都存有被视作“梅花源”故址的模糊印痕。

  不久,他在《上海地名志》中发现有这样的记载:“大宅里位于(嘉定)区境东南部江桥镇。明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王圻充官后,居此著书立说,植梅万株,故称梅源市。”综合各种资料,朱少伟认为,“梅花源”故址就在嘉定区江桥镇五四村“大宅”一带。

  “大宅”宜开发

  朱少伟委员建议,江桥镇五四村大宅一带,作为“梅花源”遗址,值得加以开发利用,使之重新成为一个赏梅胜境。王圻曾编成《续文献通考》,还有《谥法通考》等多部著述,又与儿子王思义一起编撰卷帙巨大、图像繁多的类书《三才图会》(共106卷),值得在当地为这位古代上海文化名人建立一个纪念馆。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广告·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阅读/连载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金融城
   第A16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2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福彩专版广告
川沙“宿予”:看到乡野,记住乡愁
沪郊曾有“梅花源”故址犹可寻
80后小伙的“职业农民”梦
地产蔬菜产销平稳 价格持续低位运行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5沪郊曾有“梅花源”故址犹可寻 2018-01-13 2 2018年01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