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弄不明白,古人怎么给定冬至日子。不光冬至夏至,还有清明,这些日子都怎么计算。多少年来,大家习惯阴历,根据月亮轨迹来规定,过年了,元宵节了,中秋节了,重阳节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计算的。老百姓反正糊涂,说到日子,大家就过。冬至大如年,有理无理,先吃一顿,吃豆腐,南京人在这一天喜欢吃肥肠炖豆腐。有条件的会以冬至为起点,每隔九天吃一只鸡补身体。
南京人过日子一向粗线条,得过且过,也弄不明白是冬至前夜聚餐,还是冬至当天晚上。按说应该像大年夜和圣诞夜,然而属于冬至的那个时间点,通常在冬至那天下午,因此太认真,反而无趣。南京人对冬至态度看似随意,其实很有道理,很科学。
其他节气也一样,立春了,大家以为春天就要来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像今年这样,立春过后好几天才过年。春节确实有个春字,你非要在大年三十除夕夜宣布,春天来了,多少有些勉强,反正我不太相信,该穿棉袄穿棉袄,谁脱秋裤谁遭罪。
立秋的道理同样如此,一般都是在阳历8月8日,别的地方气温不清楚,在长江中下游,绝对还是最酷热之际。理论上立秋了,与凉爽并没任何关系。下一个节气是处暑,夏季的火热才算熬到头。暑气要散了,温度有可能进入转折点。从此开始变凉,酷暑即将终止,处暑的“处”可以当作一个动词看,将火热的夏天处理掉了。
还是回到阳历上来,去年冬至日,在网上聊了几句,说冬至必须根据阳历,结果就遭遇吐槽。有人拍砖,说“冬至根据阳历来定?不愧是作家,真会讲笑话”,后面还加了几个笑掉大牙的表情符号。有人跟帖,说“冬至是阳历,你得多无知”。我太太看了,顿时立场不坚定,问我是不是弄错了,到底应该怎么定日子。
好在网上也能说道理,我并没有在网上作答,很多网民已经主动帮着做这事。上下五千年,把冬至的来历撸了一下,顺带还幽默一句,“你觉得冬至是根据阴历定的,那是阴历几月几日,这评论最好别让你的初中地理老师知道”。
网上最有意思的是吐槽,事实上,我也是经常犯错误的人,动不动就胡说八道。人非圣贤,怎么会不犯错误,尤其是我这种小学中学在“文革”中度过的一代。小时候,一直以为接吻读作“接物”,那年头这两字是无声的,没人会说,能见到的都在书本上,在世界名著里。
还有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因为是自学,没老师教,“羽扇纶巾”那个纶,当然读作锦纶的纶,谁会想到它应该念成“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