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情怀
古典音乐发烧友周君来与黑胶唱片的情缘源于20多年前的一次意大利之旅。当时他下榻的酒店对面恰好是一家黑胶唱片店,这引起了他对歌剧黑胶唱片的兴趣。老板一开始对他很没礼貌,生怕那些头版黑胶被挑走,说这些唱片已被人全订购了。于是周君来便夸老板长得像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佳克米尼,老板一乐,终于拿出很多好品相的头版黑胶让他挑选。周君来也因此拥有了人生的第一张黑胶唱片——玛丽亚·卡拉斯演唱的《拉美莫尔的露琪亚》。
从此以后,周君来不知不觉地收藏了上千张黑胶唱片,家里的一间卧室也被改造成了“唱片间”。对他来说,20世纪歌剧黄金年代的歌唱家最完美和最真实的声音都留在了黑胶唱片里,虽然现在各个音乐网站都有数字版,“但出来的声音电子味儿特别重,严重失真了”。
对音乐网站主编凡木来说,在网速和手速的激烈竞争中幸运地抢到一张“首版限定”,或在大大小小的唱片店里兜兜转转找到一张绝版存货,是最值得回味的。
文化推广
DailyVinyl(以下简称DV)曾经只是一家线上黑胶唱片店,去年,经营者小饼与她的团队终于在静安区的一栋小楼里开了间线下工作室。在这里,黑胶爱好者们可以自由试听那些感兴趣的唱片,其中不乏典藏级的名盘。工作室还不定期地举办迷你工作坊和唱片集市,音乐爱好者可以在这里进行音乐视频节目和电台节目的录制。
上海另一家有名的唱片店Uptown也与DV有着密切合作。小饼的团队和Uptown的经营者为了推广黑胶唱片文化,一起做了份免费读物《唱片日常》,分享国内外的音乐及唱片资讯。《唱片日常》基本上两个月一期,乐迷在网店任意消费或到国内一些唱片实体店即可获取,目前已经出到第13期。《唱片日常》里介绍的唱片并不局限于店内售卖的盘,而是以主创团队以及约稿嘉宾的喜好为主,因此吸引了不少乐迷。
商业考量
去年,青年爵士小号演奏家李晓川在上海录制了他的首张黑胶唱片《上海速写》,从爵士的角度用音乐记录他在上海的生活感受,黑胶介质为简洁与干净的音乐又赋予了几分强烈的层次空间感。
用黑胶唱片来传播音乐,其中既有对黑胶唱片的情怀,也有复苏黑胶唱片的商业考量,“听黑胶的感觉与听CD或MP3的感觉都不一样,目前也没想过要做CD,因为这些音乐挺适合以黑胶的形式存在。”李晓川说。去年底,《上海速写》第一批唱片迅速售罄,目前,第二批也将订完。
越来越多像李晓川这样的音乐人,选择以实体黑胶唱片来做专辑,沪上不少文娱空间也将黑胶文化融入商业经营,比如将菜单做成黑胶唱片形状并售卖唱片的咖啡馆以及可以听黑胶唱片音乐的酒吧等,黑胶唱片在再次焕发生机的同时,也为不少商业场所吸引了一批拥趸。
见习记者 赵玥 吴旭颖
相关链接>>>
据统计,2017年,美国黑胶唱片销量为1432万张,连续第12年保持增长;英国全年黑胶销量为410万张,刷新过去26年的纪录;日本则卖出了79.9万张黑胶唱片,为10年来的最高纪录。1998年,中国大陆最后一条黑胶唱片生产线消失。2015年12月,有着26年音像制品生产历史的广州番禺永通音像恢复生产黑胶唱片,而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也已购买了德国的一条黑胶唱片生产线,在国内刻录黑胶唱片重新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