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度重点选题中,现实题材作品和红色题材作品尤为亮眼。其中,既有讲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生涯中平凡故事和朴素情感的评弹《梁家河纪事》,也有表现中国首架自主研发大飞机C919诞生过程的话剧《追梦云天》;既有表现浦东开发开放与普通人观念转变的淮剧《浦东人家》,也有回溯中共建党时期先行者峥嵘岁月的话剧《新青年》、歌剧《晨钟》,更有以普通市民视角看待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音乐剧《上海·1921》,讲述国歌作者在上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的歌剧《田汉》,以及革命历史题材舞剧《七月的栀子花》和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等。
从2016年的选题研发,到2017年的剧本创作,2018年将是这些选题和剧本被大量推上舞台的一年。通过为期四天的分组讨论、聆听专家意见,各剧目主创将在夯实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跟进二度创作的组织与实施,确定时间表,制订路线图,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创作,争取在今年推出一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舞台艺术精品,共同塑造响当当的“上海品牌”。
会议还指出,要打造艺术“高峰”,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还需上海的创作者们在新时代交响、民族歌剧、本土歌曲上狠下功夫。此次分组讨论中唯一主题论坛“新时代的交响乐”,集结全国优秀作曲家、指挥家,共同探讨如何用交响乐这一“国际语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而在参与研讨的剧目中,上海歌剧院的《晨钟》《田汉》和《天地神农》,让人们看到了上海歌剧工作者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工程”上的持续努力。
与诸多舞台巨制相比,一首好歌体量虽小传播力却相当巨大,作为最具大众性的艺术作品,好歌可以被持久传唱,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其他艺术作品难以取代的。上海如今仍欠缺一批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具有较高艺术品质,从真情实感出发,能“口口相传”的好歌曲。
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
2017年度重点选题
评弹《梁家河纪事》(上海评弹团)
话剧《追梦云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话剧《家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滑稽戏《皇帝不急急太监》(上海滑稽剧团)
歌剧《晨钟》(上海歌剧院)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上海芭蕾舞团)
舞剧《七月的栀子花》(上海歌舞团)
京剧《浴火黎明》(上海京剧院)
话剧《大清相国》(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淮剧《武训先生》(上海淮剧团)
交响乐《敦煌》(上海交响乐团)
歌剧《天地神农》(上海歌剧院)
歌剧《炎黄曲》(上海爱乐乐团)
沪剧《董竹君》(上海沪剧院)
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徐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