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宫”,上海工人的文化地标(下)
朱海平
■ 工作人员正在挂文化宫的金字招牌
■ 著名电影演员陈述的工会会员证
  ◆ 朱海平

  工人文化宫走出了世界乒坛名将

  解放了,工人翻身做了主人,他们在车间里,在机器旁辛勤地劳动,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在业余时间里,工人文化宫则成了充实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工人群众都喜欢工人文化宫,因为里面的活动特别多,打牌、下棋、唱歌、猜谜、打落袋、打乒乓……

  值得一提的是,“市宫”里的工人图书馆,它拥有解放前中华业余图书馆和益友社图书馆的全部藏书三万多册,有150个座位的阅读室。“市宫”开放那阵,爱好读书的工人都奔走相告,图书馆成为了广大读者的福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可以看到有些工人下班后,赶几部电车到“市宫”,匆匆忙忙地还书、借书,然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家看书。

  不过,在当年,“市宫”最热闹的群众活动是打乒乓。在文化宫二楼有半个楼层的区域摆放了大概有十个乒乓台,周围经常是挤满了人,从下午一点开始到晚上九点,到了九点钟要关门了,人还是散不掉,那里全部都是排队参加淘汰制乒乓比赛的人。比赛有六个球一局的,有十一个球一局的,有二十一个球一局的,噼里啪啦一阵攻守,输球了就换人。来的人,水平高一点呢,就打二十一只球,水平低一等就打六个球。大家都知道徐寅生是国际乒坛上的著名运动员,但是也许你不知道,他是从“市宫”起步,一路上过关斩将,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年,他是一家工厂的工人,大概住在文化宫附近,经常在这里打球。那时大家不知道他的大名,只知道他的乒乓球打得好,是这儿摆擂台的大王,一直到他成为国际乒坛上的名将,人们才知道徐寅生是工人出身。

  那个时候到工人文化宫来参加活动都是免费的,只是需要出示工会会员证。会员证,是一本红色的小本本,上面醒目地印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几个大字。工会会员证过去叫红派司,进文化宫的时候,只要红派司亮一亮就可以了。据统计:1952年上海的产业工人约有118万,工会会员有88万人。现在,有些老工人还是念念不忘当年到文化宫的喜悦心情:

  “介好额地方,我们工人阶级可以拿了一张红派司进来活动,你讲是什么感觉?有一种翻身感、荣誉感、自豪感。解放了,因为是工人阶级了,这是有地位的象征。我可以到工人文化宫参加活动,我们是真正的当家作主人了。”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感觉,所以那时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特别高,陈毅市长也经常鼓励工人弟兄们搞好生产,发展经济,争取成立更多的工人活动场所。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建立不久,上海又在工厂密集的杨浦区和普陀区先后建立了沪东工人文化宫和沪西工人文化宫(简称东宫和西宫)。沪东工人文化宫是聘请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在当时它是上海设施最完善的工人活动场所。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除了三大工人文化宫外,各个区县,包括很多行业和大厂也都成立了工人俱乐部。一开始,为了照顾星期日来参加活动的工人群众,所以把文化宫所有场所的关闭维护放在星期一,后来因为活动的丰富,人流量又大,为了满足大家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市里决定天天开放。用工人老师傅的话说,就是一年365天,从年头初一到年末大年夜,天天开门,终年都是热闹非凡。

  艺术家的“摇篮”

  工人们到文化宫来不仅仅是娱乐休闲、看电影、看演出,还有很多人是来文化宫参加有组织的文化、艺术学习和创作的。上海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也都到市工人文化宫来给工人们上课作辅导,比如上海音乐学院的马革顺教授,笛子名家陆春龄,还有电影界的名人张瑞芳、孙道临、乔奇等等。市工人文化宫里活跃着一批工人文艺积极分子,他们中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文化宫被人们誉为“职工的精神殿堂”“工人作家的摇篮”“艺术家的摇篮”,培养出了胡万春、唐克新、费礼文等工人作家,培养出了郑辛遥、沈天呈、丁申阳等工人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培养出了黄永生、孙明、林锡彪等一批曲艺名角,市宫承载着许多人美好的回忆。

  耄耋之年的龚万里先生曾是一名中药店的药工,他特别喜欢弹琵琶,市工人文化宫成立后,他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后来市工人文化宫成立文工团,他担任了文工团民乐队的队长。龚万里先生是民乐队里面的多面手,吹、弹、击、拉、指挥,样样都在行,伙伴们都称他为“百搭”。当年活跃在工人文化宫文工团的文艺骨干,他们除了要下工厂、部队演出,有时还要作汇报演出。

  有一天晚上大概9点钟左右,他正想睡觉的时候,突然听到楼下有人不断地敲门,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赶快去开门。原来是市工人文化宫的副主任翁振东,通知他有紧急任务,快点出发,到锦江小礼堂去参加演出。匆匆忙忙地跑进锦江小礼堂,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刚刚把乐器准备好,这时大门敞开了,没有想到走出来的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毛主席等领导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工人文工团的演出,还在文工团员的伴奏声中跳起了舞,实在太难忘了。

  50多年过去了,龚万里老先生还清楚地记得眼前的这一幕幕场景。当年,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不过,为了保证国家领导人的安全,有关部门要求大家一定要保密,多少年了,这件事情他没有和任何人说过。只是有一次,高兴之下,悄悄地告诉了他的妻子,“我那天晚上见到毛主席了”。连当时送他们到锦江小礼堂去的文化宫副主任翁振东,也是在此后才知道这个消息。

  现在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在社区有文化馆、图书室,在里弄有文艺活动室,还有各种各样的业余艺术学校等等,人们再也不需要集中到文化宫和俱乐部参加活动了。但是,那些年在工人文化宫活动的热闹景象还是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选自《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要闻
   第A03版:上海两会·新民眼
   第A04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5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金融城
   第A1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18版:福彩专版广告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A2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市宫”,上海工人的文化地标(下)
百戏图
弄潮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14“市宫”,上海工人的文化地标(下) 2018-01-27 2 2018年01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