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上海各大艺术院团的新年音乐会照例接踵而至,可见如今用音乐辞旧迎新已不再是乐迷的“专利”,越来越多的人们愿以这种方式寄予对新年美好的祝愿。
今年新年期间,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依旧是申城舞台当仁不让的主角,不仅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第14年亮相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与上海交响乐团各自的新年音乐会也纷纷回归“维也纳——施特劳斯”的主题,前者请来两度亮相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大师执棒,后者力邀由维也纳爱乐乐团中提琴演奏员成功转型的指挥家曼弗雷德·霍内克“掌勺”,均力图原汁原味地呈现维也纳的音乐风情。
即使威尔瑟-莫斯特曾多次表示,施特劳斯家族的乐曲听上去不难,然对于指挥和乐队而言如何掌握好其中的维也纳韵味又着实不易,但聆听他与首度合作的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演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来自山中圆舞曲》《女人心玛祖卡波尔卡》及《帕茨曼骑士》中的“查尔达什舞曲”,我仿佛觉得他手中的指挥棒有着点石成金般的“魔力”。只需感受一下他对每首舞曲中自由速度的巧妙拿捏,对音量变化恰到好处的控制,即可知这里的一切早已融入他的内心,而他也将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爱与热情完全传递给乐团,传递给听众。在他的引导下,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的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精致温暖的音响,灵动优雅的风格,抑或是张弛有度的节奏,面对那晚该团种种出色的表现,就连我等早已被世界名团“宠坏”的乐迷都不由对之刮目相看,甚至几度生出正在欣赏一支欧洲乐团演奏的错觉,足可见乐团受威尔瑟-莫斯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之大。
与威尔瑟-莫斯特对曲目选择的另辟蹊径不谋而合,今年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的霍内克同样在“维也纳的荣光”这个看似应景的主题下大作一番文章。他以维也纳为核心,将苏佩、小约翰·施特劳斯、齐雷尔、马勒、莱哈尔等多位19世纪活跃于此的音乐家的作品列入节目单中。不过在我看来这场音乐会中最特别的当属由霍内科本人改编、托马什·伊莱配器的德沃夏克《水仙女》幻想曲。如果说在一场以“维也纳”为背景的音乐会中德沃夏克的入选略显唐突,那么当回眸捷克曾受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那段历史时,就不难发现霍内克此举的意味深长。何况回归音乐本身,这也是一部成功的改编之作。它好似歌剧《水仙女》的缩影,在让人重温第一幕中女主角鲁莎卡深情的咏叹调《月亮颂》的同时,也重识了一些原本因被前者的光芒盖过而忽略的片段,在20分钟内呈现出原作中诸多美妙的乐思。
在曲目变化的同时,新年音乐会的表现形式也并非一层不变,管弦乐团之外,一些规模不大、质量上乘的室内乐团和重奏组合的加入让节日期间的舞台更为丰富多彩。1月16日晚再度登台上海大剧院的维也纳演奏家乐团就是这样一支小巧而精致的团体。虽从团名看来,它与以往来访的那些被冠以“奥地利”“维也纳”之名的乐团并无二致,但在一些资深乐迷眼中这却是一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精神一脉相承的团体,只因它的创建者、小提琴家莱纳·克谐尔曾任维也纳爱乐首席45年之久,而另八位成员也均是维也纳爱乐的声部首席及资深演奏家。
成员间均衡的水准、默契的配合,让我们所听到的维也纳演奏家乐团犹如一支迷你管弦乐团。当演奏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加速圆舞曲》、雷哈尔的《金银圆舞曲》等作品时,不仅依旧能营造出华丽的音响和丰富的色彩,且其中不断流露的优雅的沙龙气息又在不经意间将听者带回那个曾属于施特劳斯的时代。对于至今无缘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场的我们而言,心中的遗憾也随着这份纯正的维也纳风情得以弥补,这一刻我们与“音乐之都”间的距离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