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末的上海,许是这座城市最寒冷的时日。不过,热爱艺术的朋友们想必正热血沸腾,期待着城市文化地标建筑之一的上海音乐厅新一年乐季的开幕。开启新乐季首场音乐会的艺术家,是被誉为当今乐坛“卡门第一人”的歌剧天后安娜·卡特琳娜·安冬娜琪(Anna Caterina Antonacci)。
在人们的印象中,法国作曲家比才笔下的“卡门”,性格热情、奔放,而安冬娜琪非但来自同样自由热情的国度意大利,而且还能说一口无可挑剔的浪漫法语。她既可完美诠释卡门之类的角色,亦可浅吟低诉细腻到极致的艺术歌曲;她的表演可以“燃烧”整个舞台,但走下舞台,她又愿意隐匿在自己的橄榄园中……就是这样一位令人着迷的歌剧天后,将会在明晚第一次来到上海,与这里的乐迷们见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歌剧和美声复兴的时期,尤其在意大利,罗西尼的歌剧重新为人们所重视。当时,罗西尼有不少作品是为他的妻子、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科尔布兰所作,而那时科尔布兰的高音区却已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她的音域确切而言,应是我们今天定义的“次女高音”。所以,要找到一个适合演唱科尔布兰角色的歌唱家,其实是比较棘手的。如今许多演唱这些角色的女高音,需要在声音的深度上,尤其是中低音区特别下功夫。而安冬娜琪用了六七年时间,在意大利几乎垄断了罗西尼女高音的角色。
其中最出色的要数《埃尔米翁内》(Ermione),这部作品可谓最适合安冬娜琪的声音和表现力。《埃尔米翁内》曾是一部存有争议的作品,在那不勒斯遭遇惨败,直到1988年在佩萨罗,才由卡巴耶重新演唱。然而,卡巴耶的准备不足和当时糟糕的嗓音状态,导致并未很好地将之呈现。几年后,安冬娜琪在罗马的演绎,终于让人们重识它的精彩之处,同时也使得布宜诺斯艾利斯、旧金山、伦敦和格林德波恩的音乐节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
说到安冬娜琪的“卡门”,自然要说她与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的合作。安冬娜琪首次登上皇家歌剧院的舞台,是在1994年演唱罗西尼歌剧《摩西在埃及》中的埃尔西娅。2006年,她再次回到这里,在新制作的歌剧《卡门》中饰演主角。她塑造了一个大胆、野性、独立的卡门,她对音色的驾驭,对舞台和肢体语言的表现,以及对整个角色的把控,惊艳了英国观众。这场由安东尼奥·帕帕诺(Antonio Pappano)指挥,安冬娜琪领衔的新制作空前成功。之后,她又与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丁纳(John Eliot Gardiner)合作,在巴黎喜歌剧院演出该剧。接着,她不仅带着柏辽兹歌剧《特洛伊人》中的卡珊德拉一角再次来到科文特花园,还在音乐会中与乐团合作演出了肖松的《爱和海之诗》,并且参加了BBC逍遥音乐节。
安冬娜琪的事业并不局限于歌剧舞台,在她众多的独唱音乐会中,她选取了跨度很大的曲目,从意大利巴洛克作品到意大利艺术歌曲,从瓦格纳到肖斯塔科维奇,另外还有一些法语歌曲。正如这次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唱会中,她就将演唱柏辽兹、德彪西、迪帕克、普朗克等法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其中德彪西的《三首比利第斯之歌》是她近年的保留曲目之一。这是一部情绪极为细腻的作品,而安冬娜琪温暖且略带沙哑的独特音质,以及她在处理歌词时的用心,令人非常期待。她与钢琴家唐纳德·苏赞(Donald Sulzen)的合作已很默契,苏赞的钢琴恰到好处,清晰敏感的触键搭配安冬娜琪的音色,将会呈现出德彪西艺术歌曲中的歌词节奏、重音和诗意,以及乐思的融合与贯通。
不得不说,安冬娜琪是一位为舞台、为艺术而生的歌唱家。她在舞台上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魅力,她的表演总能让你投入其中,让你不得不佩服她在表演方面的天赋。她的卡门、她的埃尔米翁内,都是最具说服力的!即使可能偶尔有几个高音不那么完美,但当你看到她的演出时,这些都可以被忽略。当你面对一位将自己完全“奉献”给所演的角色、百分百投入到角色中的艺术家,也许你只能用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一句歌词来表达:多棒的一位演员呐(Ecco un arti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