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5日中午,我在双山路交通路公交站乘坐沪唐专线公交车去往嘉定南翔镇,在上车时,售票员着急关门,于是我的右肩被车门夹住,造成肩袖损伤。随后我去医院治疗,共花去1380元医药费,但一直隐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和睡眠。其间,我曾找到公交公司沟通赔偿医疗费用问题,但一直无法达成一致,现请晚报“和事佬”协调解决此事。
读者 姚女士
【本报调解】
据姚女士反映,她今年61岁,是一名退休工人。去年9月5日,她乘坐沪唐专线公交车时,右肩被车门夹住。事发后,姚女士虽然觉得疼痛,但见售票员道歉诚恳,当时没有追究。回家后,她的右肩一直疼痛难忍,没有好转,于是她前往医院就诊,发现是肩袖损伤。同时,她联系公交沪唐专线要求赔偿,但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时间太长,监控已经查询不到事发时的情况,所以难以认定姚女士的肩伤系车门所夹所致,只能补偿500元的“同情费”。
“我去医院总共花了1380元,本来想自己认倒霉,让他们赔个1000元,可他们这种处理态度实在让人无法接受。”沟通无果后,姚女士请求法院协调,可是双方意见没有达成统一。
数月过去了,姚女士又找到了当时的售票员,并让其写下了一张字条,证明了确实因售票员的操作失误,自己的右肩被车门夹伤了。带着这张字条,她来到本报求助。
记者尝试联系公交沪唐专线的工作人员,询问情况后,约定时间前来报社调解。姚女士如约来到本报,公交公司的代表却没有前来。记者致电这名工作人员,他却称“不来了”。记者当即指出他不讲诚信,如不来调解,可事先告知。这时,他表示将在半个小时后到报社,记者和姚女士又等了近40分钟后,还不见他人影,记者再次致电这名工作人员,谁知他竟仍称“不来了”……
次日,姚女士给本报来电,说公交公司态度好多了,已经主动联系她,并答应补偿她所有医疗费用。日前,姚女士已收到补偿款。
僵持数月的纠纷解决了,劳心劳力,总算完满。公交客运与公众出行关系密切,是群众关注的热点,乘客的出行安全是首位,服务质量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突发、偶发事情出现后,如何处理解决事情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司形象,也决定着提升服务的水平和程度。记者了解到,公交沪唐专线属于上海巴士三汽公司,希望“巴士三汽”能够加强员工自身规范,提升处理事情的态度和诚信,不要让乘客“寒心”。
本报记者 陆常青 王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