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十七届佘山兰笋文化节在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马山园开幕。佘山又名“兰笋山”,1000多亩的竹林中,生长着50余万株毛竹。相传,清康熙帝南巡至松江时,尝到佘山竹笋鲜美细腻,还有一股兰花清香,题写“兰笋山”三字,佘山兰笋因此闻名。
每年“佘山兰笋文化节”,更是市民与大自然的“春天之约”。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周益介绍,由于年初上海下雪,融化后土壤水分充足,加上3月下旬气温骤升,今年佘山地区不仅笋期提前,而且产量也有所增加。
10时30分,天马山园人头攒动,数十名游客从挖笋师傅手中,接过一米多长的笋铲后,迫不及待拾级而上,沿着小径低头探望,在满坡翠绿间寻找这“山间的精灵”。
挖笋看似简单,实则是门“技术活”,两大挑战是:找不着笋,挖不到根。
“你看,这块泥拱得这么高,扒开来下面肯定是颗大笋,而且还没出土,绝对嫩。”65岁的挖笋师傅戚仁良边说边用笋铲将土轻轻拨开,果然露出黄绿色的笋尖。“有些兰笋已经露头,虽然好找、好挖,但笋肉稍老。”
找到笋源后,挖法也颇有讲究。如果无法准确判断笋根位置,容易掰断笋尖,或只挖去笋的上半段,而将笋肉最丰厚、营养最精华的根部留在土里。只见戚师傅顺着笋尖朝向,快速而轻巧地向下深挖,伴随黄澄澄的笋须一点点露出,瞄准根部一铲而下,将这颗兰笋连根挖起,直径约15厘米,重达五六斤。“如果遇到竹根,换个方向,绕过再挖。”
据悉,在为期10天的兰笋文化节期间,每天设有两场挖笋活动,分别在上午10时和下午1时30分,每场限额50人。“哪些笋能挖,哪些笋要留种不能挖,会有专人指导,定期养护,控制生长密度,也保证新老交替。”
挖兰笋、品笋宴、观竹展,野趣盎然。今天,第一届佘山百笋宴美食文化节同期开幕,佘山森林宾馆首次将“佘山百笋宴”申请注册专利,选用新鲜兰笋为原料,以烩、爆、炒、焖、熘、蒸、煮等10余种方式,制作玉条笋、珍珠笋、宝塔笋、三色笋、佛手笋、笋尖鲈鱼、笋茹石鸡等百余种美味佳肴,打造“舌尖上的兰笋节”。
首席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