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之风起于战国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从古至今,女人对美的追求从未止步。
眉毛,也被称作“七情之虹”。古代类书记载女子眉毛的有百余条,“愁眉”“啼眉”“绿眉”“柳叶眉”等。因为眉目传情,且使面部更加立体,因此眉妆在我国古代的地位远高于眼妆。
我国古代特别强调女人的眉毛之美。事实上,很少有人满意自己的眉形,通常的做法是把它剃光,然后画上假眉。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最早的“眉笔”随手可得,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想来是年轻女子在耕种家务闲暇时,用身边的物件对自己进行妆饰。
烧焦的柳枝必不能满足爱美的心。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这是一种黑色矿物,也叫石黛,使用前先将其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类似于如今的眼影粉。在出土的汉墓里,研究人员发现了不少磨石黛的石砚,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已经在使用了。
热播电视剧《甄嬛传》中,皇帝对后宫的赏赐数不胜数,唯有“螺子黛”,引发了妃嫔之间的明争暗斗。螺子黛,也是一种画眉材料,始于隋唐时代。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款产于古波斯国的进口奢侈化妆品。它是一种被加工成各种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因此螺子黛受到当时女性的喜爱。
旧题唐颜师古所著的《隋遗录》卷上记载,隋炀帝的妃子吴绛仙因擅长画眉而得宠,宫中女子竞相效仿,隋炀帝专门为她供应从波斯带来的螺子黛,因此这一度成为时尚焦点,价格自然不菲,每颗十金。而寻常人家用的多为更便宜的铜黛、石黛。
时至今日,“蛾眉”“粉黛”仍是美女的代称。
数千年来,在追求美的道路上,古今中外的女性从来不遗余力,哪怕它是可疑的。比如,老鼠毛。据说,18世纪初的英法两国,粗而富有光泽的眉毛是美丽的标志。如果不幸眉毛薄而稀少,时尚的女性会用鼠毛制成假眉毛,再用胶水粘上,来弥补和掩盖先天不足。
眉毛的丰富“暗语”
眉毛是人类的面部五官之一,与其他五官的功能相比,可能没有像视、听、嗅、味等那样不可忽视,但它却在微表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可从眉毛上表现出来。眉毛本身,有着丰富的暗语。
心理学家认为,眉部的动作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作,人们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用轻抬眉毛这一动作向距离自己稍远的人打招呼,以示问好。发展到今天,眉部动作已经变得非常丰富了,除了向人表示问候以外,还有很多含义。
抬眉。不仅是人类特有的动作,其他灵长类动物也可以,抬眉毛与睁大眼睛是同步的,能扩大视野,被视为是一种防御性的反应。热播美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中,莱特曼博士审问一个罪犯作案地点在哪里,他试探性地先后说了两个地点,短短几十秒钟,博士立刻站起来命令调查人员搜查第二个地点。果然,探员们就从此处搜出了炸药。莱特曼博士究竟是怎么判断出正确信息呢?其实,秘诀就是他抓住了罪犯当时眉毛的运动,在说出第一个地点时,罪犯的眉毛轻抬了一下,说明他在暗自窃喜;说出第二个地点后,对方的情绪稍有激动。当然,有些表情的使用还有文化差异,比如,在日本,轻抬眉毛是不礼貌的表现,被理解为对异性无聊的挑逗暗示。
皱眉。分为两种,即防护性和侵略性皱眉。前者的目的是保护眼睛免受外来伤害,在皱眉时还需把眼睛下面的面颊往上挤,眼睛仍是睁开的,通常是面临外界攻击或突遇强光、强烈情绪反应时有这种动作;后者则出于防御时的反应,担心自己侵略性的情绪会激起对方的反击,与自卫有关。如果一个人深皱眉头,表示其内心忧虑或犹豫不决。
耸眉。眉毛先扬起,停留片刻,然后再下降,这就是耸眉,还经常伴随着嘴角迅速而短暂地下撇。这个动作表示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惊奇,有时也代表无可奈何。
眉毛打结。指眉毛同时上扬及相互趋近,当人们有严重烦恼和忧郁时,通常有此表情,有些慢性疼痛患者也会如此。
眉毛闪动。就是眉毛先上扬,瞬间再下降,这是全世界人类通用的表示欢迎的信号,是一种友善的行为。当眉毛出现闪动,说明对方心情愉快,内心赞同或表示亲切。眉毛闪动经常出现在一般对话中,作为加强语气之用。
眉毛斜挑。一条眉毛向下倾斜,另一条向上扬起,扬起的那条眉毛就像一个问号,反映了眉毛斜挑者那种怀疑的心理。不少成年男子脸上常有这种无声的语言。
压低眉毛。总是能够给人一种威慑力,传递出严肃之感。这个动作,也经常为警方所用,他们认为,在所有关于眉毛的动作中,这是最富有攻击性和侵略性的。当他们面对狡诈的罪犯时,一般都会压低眉毛,用锐利的目光扫射罪犯的一举一动,让他们体会到不怒自威,从而快速坦承罪行。经典电影《欲望号街车》和《教父》中,美国著名影星马龙·白兰度一对低沉的眉毛为他塑造了威严而冷峻的形象,为角色增色不少。
刻意对视说话不可信
眉眼、眉眼,一说到眉毛就不得不提眼睛。“看着我的眼睛……”这句话,很多时候被用作识别对方是否在撒谎。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相信,当一个人说谎时,会因为心虚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而将视线移向一边。或者频繁地眨眼睛等,都被认为是说谎的信号。
实际上,很多人在说谎时就利用了这种心理。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注视对方眼睛”很可能是说谎者用来伪装的道具之一。故意盯着对方的眼睛,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以此表明自己没有撒谎。
视线的转移确实会显露出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如悲伤,眼睛会向下看;羞愧,会低头;如果不同意对方观点,则会把视线从对方身上移开。但说谎的人绝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害怕被看穿。
其实,这种“盯”和自然的凝视不同。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这种“盯”很不自然。如果两个人正常交谈,的确会有频繁的眼神交流,特别是非常专注、相谈甚欢时,眼神交流频率会增加。除了深情对望的情侣会超过五秒钟,正常情况下,一方把视线放在另一方身上的时间平均每次只有三秒钟,而两个人真正四目相接的时间长度平均每次只有一秒钟。过于“用力”看着对方眼睛,刻意延长对望时间的,如超过五秒钟,那就是他企图掩盖谎言的表现,这时候说的话不能信。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