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红军曾说:“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两个口袋”的比喻,形象生动,富有哲理。
公与私,是自有私产以来人们都要面对的问题和考验。围绕这两个字,演绎出许多佳话,也暴露过很多丑闻。对于公私分明的人,哪怕是读一封家书,也要灭掉公家的蜡烛;而对于以公谋私的人来说,私的就是私的,公的也是私的。没有什么公家的东西,是不能拿来私用的。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与私之间,决定兴邦与丧邦,其利害关系,非同一般。它如同天平之两端,此消则彼长。私大则“邦”弱,“公”大则“邦”兴。今天,如何对待公与私,绝不是一桩小事,它既是衡量人品官德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检视觉悟高低的一面镜子。
荣辱成败,亦多在公私之间。事实证明,不弃私心,必废公事;不祛贪欲,必栽跟头。公私一念间,荣辱两重天。贪一分公款,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理应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治公事必先去私心,私心不去,不能为公。“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理官事不营私家,营私家则官事不成;在公门则不言货利,言货利则公门不正。守得住“公”,则无善不举,无功不成。
朱熹说过:“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官小,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只有宁公而贫、不私而富,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